首页 -> 2007年第8期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刘海燕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首先要认清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育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高职教育的任务也是育人,帮助人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使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并在从事一定职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文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文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语文素质是基础素质、核心素质,语文教学是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高职开设语文课的意义重大。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都在开设大学语文课,而且设置了语文教研室,要求理科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文科课程,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尽管如此,高职语文教学仍处于徘徊状况,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升学率指挥棒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围绕升学考试转,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保持着“注释﹢导读”的范文讲解模式,教师绞尽脑汁,学生下足苦功,结果大多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学生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较差。到了大学,语文教学也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脱节,导致语文教学犹如戴着镣铐在小圈子里跳舞,僵化刻板,沉重压抑,缺乏活力和新鲜感。尽管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整个教学氛围有了极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积重难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
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职高生和中专生,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大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文史知识了解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作家和作品不能联系起来,搞不清楚作家所处的年代。(2)文学鉴赏能力较低。对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不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3)文言文知识浅薄。对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子也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4)写作能力较差。对于通知、启示、个人简历等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文体,写作上不是格式不对、行文不流畅、表达不清楚,就是错别字和病句很多。除这些问题之外,高职院校学生还有一个认识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学了十几年汉语,不过如此,到大学没有必要再学语文了。
重理轻文现象严重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较多,由于学校的性质,多数院校不重视文科教学,尤其是将语文学科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对语文的多功能性认识不足。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和工具,在人的学习和工作乃至一生中,发生着润物无声、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加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毕竟上过高中或中专,语文基础尚可,无须耽搁有限的时间挤压专业课的学习,这种偏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正确的行为源于正确的认识。要端正和调整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态度,首先要认识到语文的多功能性。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其基础性。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人。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都对他的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余,应多开设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口语与表达、文学名著欣赏、诗词欣赏、电影欣赏、中国文化等选修课和讲座,并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将大学语文作为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民族人文修养与民族文化涵养。只有本民族文化根基深厚了,才能在中西文化融合中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从而在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打造多元文化环境。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应突破中学单篇文章单独阅读分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我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对文学的认识由零散化转向系统化。许多大学生选课着重考虑的是就业的需要,除了专业课,多数学生可能选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果大学语文不属于必修课,许多学生是不会选修的。曾有人建议,像大学英语四、六级那样,对大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考级,语文水平达不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须选修大学语文课程。建议高职院校的教务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大学语文设置为公共选修课,尽可能给语文学习留一点时间,与语文相关而学生又急需的文科课程,如应用写作、逻辑学等也应设为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针对专业实际,开设适当的语文选修课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一文中曾着重指出:我国各行各业需要语文,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语文。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邓拓先生在《共同的门径》一文中指出:“其实,无论读书,做学问,进行研究工作,首先需要的本钱,还不是什么专门问题的知识,而是最一般的最基本的用来表情达意和思考问题的工具。这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和一般逻辑的知识。”学者的这些教诲必须铭记,并应以此指导和纠正我们的认识偏差。高职院校很多系部的领导都是理工科专业出身,加上教学理念缺乏更新,往往强调教人认识、掌握外部物质世界,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仅仅致力于“何以为生”的本领的传授,注重适应,忽视超越。语文课程不受重视,有的理工类专业甚至根本就不开语文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程怎样适合学生的专业需要呢?就是要为专业服务,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类型的语文课程。如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多,在办公室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在工作中除了操作计算机外,日常的公文处理和写作会经常用到,可以为他们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经管系可以开设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等课程,机电工程系和建筑与艺术系可以开设口语训练方面的课程,如古典诗词欣赏、口语与交际等。
改革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这种人才要实现“零距离上岗”。但也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更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高速发展,大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为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既要“专”又要“博”,要把专业学习和全面提高人文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起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会影响日常的文化交流,而且必将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的思维方式机械呆板,在本专业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要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美育思想影响新一代的高职学生,使他们不但学有专长、学有所用,而且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