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研究
作者:崔铁刚 刘光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质;培养途径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提高教师信息素质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中职教师信息素质的现状与加强培养的必要性
根据笔者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质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网络进行师生交流或答疑的仅占31%,除了客观条件不具备之外,有高达63%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进行师生交流和答疑。师生交流的方式80%以上采用面对面交流或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其中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比例更大,可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并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性、共享性的特点。经常使用与教学相关的软件或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的教师占70%,但其中40岁以下的教师占了69.24%,相对于这个数字而言,70%这个比例并不算高。而且调查中发现,偶尔使用或不使用教学软件或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的大多是40岁以下的中年教师。可见,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把信息意识真正转化为行动。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是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师的素质中,信息素质占有重要的位置。调查显示,95.87%的教师愿意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即使是脱产培训,仍然有43.17%的教师愿意参加,如果加上半脱产培训,则愿意参加的教师人数比例高达77.14%。这表明教师对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渴求十分强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知识的意愿较强。随着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势必在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方面产生重大变革,教学前沿的教师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必然趋势。
中职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内容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Turkowski)在1974年将信息素质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质总统委员会”提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对信息素质的定义是:“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这个定义是1997年9月30日该理事会在一份有关信息素质的教育报告中提出的。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内容应包括基本信息素质、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三个层面。
基本信息素质是指一个教师平时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方面的一般观念、意识、知识、技能,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觉醒和感悟,教师的信息意识应包括教育预见能力、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捕捉信息的能力和选择教学媒体的能力。信息意识是信息素质的基础,具有良好信息意识的人,能够快速地在问题和所需信息间建立联系,具有辨别信息优劣的能力,能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尊重知识,勇于创新,不断寻求自我发展与突破。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使用计算机管理学生信息、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试题等,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利用信息技术使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制成教学课件、视频、动画、图片加以演示等。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并能将信息技术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使信息技术有效地支持教学。
信息技能教师的信息技能是指教师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处理能力以及对新信息的创造和传递能力,具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吸收、存储与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使用多媒体表达信息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能具体表现在: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掌握Windows 2000/XP的基本操作,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和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的使用,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档及教案,能正确安装和使用打印机等常见设备。此外,还要掌握Internet的基本操作,能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或答疑,能用常见的网络搜索引擎查找教学资源,能收发电子邮件,掌握Flash、Photoshop和Authorware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制作一些功能较强的教学课件。
中职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途径
脱产与在职相结合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可让教师全脱产接受有关信息技术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信息量很大,需要教师在集中培训之后,结合具体课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强化,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是我国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式。校外培训可充分发挥校外的优秀资源,及时接受先进信息,帮助教师得到系统的培训与提高,并可加强校际交流。而校内培训则省时、省力,便于教师将培训内容应用于教学中,有利于解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培训的对象,又是培训的主体,对教学的实际需要有切身的体会。校外与校内培训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增强教师间的联系与相互学习。
基地培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教师可先在国家承认的培训基地进行专业理论和教材教法培训,然后到对口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通过现场观摩、上岗操作等方式,既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又能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回到学校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开设专题讲座新的教学理念是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信息、开放思想的重要基础。学校根据情况,可以聘请一些信息技术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的专题讲座,使教师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与教育热点,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自我研修几次讲座并不能解决所有教师的问题,要真正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还要靠教师自己的努力。自我研修是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发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进行相关研究的活动,包括研读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书刊、参加有关专业研讨会、利用信息网络资源自学、发表教学成果等,以此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另外,学校要为教师自修提供条件,如建立专门的教师学习室,订购各学科的相关杂志,提供电脑、网络服务等。
建立信息素质资源库各学校可建立信息素质资源库,如Web和FTP站点,教师可通过Web站点(BBS)进行交流、发布信息和开展网络答疑等,还可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上传至FTP站点,如自己开发的教学课件、网络课程、优秀教案等,做到资源共享。建立信息素质资源库能让教师走出校门,了解其他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认识到差距,加快教学信息的交流传播速度,为教师随时更新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提供机会,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条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