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高职院校应重视“学习型班级”的创建
作者:张志杰
心智模式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是每个人的心灵地图,决定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班级的心智模式是由学生个体构成的,学生的心智模式就是班级的心智模式的基础。改善班级的心智模式,对于班级决策、班级凝聚力和学习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型班级的信条是管理、组织与控制。学习型班级的信条则是愿景、价值观与心智模式。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有缺陷的心智模式,要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有自我超越的精神,不断挑战极限;二是必须学会把镜子转向自己,在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不能首先把责任推给别人,而是先反思自己,主动寻找自己的不足,善于开展自我批评;三是必须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采用换位思考,主动与对方交流、沟通,广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必须有创新精神,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能陷在一个思维方式里想问题。
改善班级的心智模式与改变个人的心智模式一样,要完善班级的心智模式,首先必须明确班级中成员之间的关系、班级对成功的看法、对前景的规划等各个方面,然后根据这些方面的不足制定具体的修正方法,予以完善。其次要建立学习型班级的未来情景规划。未来情景规划就是划分出比较确定的因素和不确定的因素,从而构想出可能的未来情景,以帮助大家思考未来,从而进一步改善班级的心智模式,使其不拘泥于现状。
(五)提倡系统思考,转变管理者的角色与行为
系统思考就是要以系统的整体观念来考虑问题。系统思考可以使我们纵观全局、掌握重点。系统思考的关键在于看出问题的“杠杆点”,亦即可以引起结构发生重要而持久改善的点,一旦找到最佳的杠杆点,便能以小而专注的运动,创造最大的力量。
要创建学习型班级,必须具有一个整体性的观点,不能忽视学生生活中的任何细节,我们要了解自己正处于一个开放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任何因子都可能造成我们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开放系统里,问题的产生是一种常态,重要的是要与学生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实际行动与经验的共享,在班级中不断地学习知识、创新知识,营造班级的学习氛围,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班级的管理者在学习型班级的建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班级管理者不能简单地靠传统制度对班级进行控制,他们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已发生了变化。管理者不是只关心正确地做事,更要关注如何利用系统做正确的事。管理者向多重角色转变,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是组织者也是协调者,是领导者也是执行者。
(六)指导团队学习,构建信息共享网络
学习型组织的观念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中,学习应变的单位不再是个人而是团队,在团队中合作沟通,互帮互助,促进每个人的潜力智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团队的智能与贡献远大于个人之和。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主要指团队内部的协调、讨论和研究,以达到班级内部的知识扩散和共同愿景的建立。只有在团队中培育出共同愿景,班级成员之间才能达到有效的学习。团队学习也是建立在“自我超越”之上的,因为有才能的团队是由有才能的个人组成的。在建立学习型班级的过程中,团队学习是最基本的形式。改善心智模式、发展共同愿景、进行系统思考以及在班级中超越自我,都必须通过团队学习来达到。团队学习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的整体素质,提升班级的价值观。因此,在学习型班级中要经常举行团队内、团队间及师生之间的深度会谈,深刻地理解班级学习系统中的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及整个班级学习等三个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懂得了每个人的学习与他人也是息息相关的,促进了团队内、团队间的良性竞争,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利用团队的力量进一步推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更好的方法进行学习。
团队学习的方法有:(1)系统解决问题法。团队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素材,系统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不同因素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经验教训反思法。团队成员应该从自己以往的失败和成功经验中学习,因为自己对自己的经历最为了解。(3)拿来主义吸收法。团队外部存在着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向别人学习不仅可以减少我们自己学习的时间,也可以扩充我们的知识量。(4)共享体系传递法。学习型班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开放、自由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知识传播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建立学习联络网、建立知识共享体系等等。
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看学习者记住和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职业教育要面向未来,对个人来说,今天的教育应满足明天发展的需要;对社会来说,今天的教育应满足变化了的社会的需要。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趋势更加强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协调统一和地位平等。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透过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进行反省性的教学,配合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习惯,使班级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班级,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并适应现今社会高速发展要求的心智模式,使他们走上社会后更具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序[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王晓辉.为了21世纪中国的教育──问题与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戈登·德莱顿珍妮·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5]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6]詹姆斯·博特金,马迪·埃尔曼杰拉,米尔恰·马利察.学无止境[M].林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张志杰(1972—),男,福建惠安人,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厦门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从事计算机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何惠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