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人文累积:精品课程建设之精髓

作者:张晓琴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不是用现代化技术包装的普通课程,过分重视精品课程的物化表现、忽视精品课程的人文内涵,将会使精品课程如昙花一现流于形式。本文从课程设计、课程建设、网站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精品课程如何实现人文累积。
  关键词:精品课程;人文累积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部拟在5年内建设1500门精品课程,此举掀起了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精品课程的热潮。然而,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承载了丰富课程底蕴的长期积淀的过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尤其要注重课程的人文累积。
  在课程设计中贯穿可持续发展
  
  理念,树立精品意识,提升课程层次
  
  精品课程是课程中的“上乘之作”,具有一般课程无法比拟的“新”(新颖性、创新性)、“先”(先进性)、“前”(前沿性)等特点;是具备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建设精品课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使该课程具备新颖独特的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指的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结构,它为课程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课程设计决定着课程发展的走向。课程设计基于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基础,即学科、学生、社会,二是方法技术,即依照理论基础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做出合理的安排。课程设计因教育观、课程观的不同而不同。目前,课程设计主要有三种模式,即注重知识因素的学科中心设计模式、注重学习者因素的学习者中心设计模式和注重社会因素的问题中心设计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不能拘泥于现有的课程设计模式,应追求多方位和多元化。除了关注学科知识和现象的科学结构、设计规范之外,还要强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表现形式的现代化、艺术性,将传统上满足探索过程本身需要的解决问题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在结构排列、内容穿插、问题安排、网络建设、活动组织上做到独具匠心,使教师摆脱传统课程设计模式仅局限于信息传递的缺憾,促进概念性思维并进行超越事实的教学。
  在课程建设中渗透素质教育思想,
  
  重视智力、能力的协调发展,注重专业人格的形成
  
  课程是学校的最小单元,是培养学生的主要载体。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上,要重视经典与现代的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视野;在课程组织形式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弘扬主讲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重视经典与现代的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视野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十分重视学生概念性理解的发展、关键性知识内容的掌握和行为能力的提高,主张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认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目前已评选出的国家精品课程都十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创新。比如在首届国家精品课程中脱颖而出的由清华大学编写的《结构力学》一书,将结构力学创新和发展分为三个模块:经典结构力学、程序结构力学和定性结构力学。这三块课程有机、协调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结构力学求解器”。求解器对于结构力学领域就如同计算器在数学计算领域一样,“求解器”让学生从耗费时间与精力的复杂结构计算中抽出身来,把更多精力放在定性研究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从而在更高的水平和更深的层次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在专业教育中不仅要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在学科知识的讲授中重视科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方法、科学的创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任何学科或课程发展史都蕴含着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历史和传统,掌握学科知识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确本学科可能面对的伦理道德问题,把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联系起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和科技伦理观,具有理性、全面、注重人文关怀的广阔视野和博大胸怀。
  然而,由于编入教科书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和滞后的,难以及时反映各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这就要求教师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善于将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科技进步的最新和尖端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先进的思想、科学成就甚至是科学假想引入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励学生打破常规、积极思索,引导学生逐步走入科学的殿堂。
  
  (二)在课程组织形式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注重通过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过程,拓展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易懂地表现出来,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还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加强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使广大学生获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自主化、个性化地学习。
  其次,教师要推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精品课程尤其要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要为学生的互动参与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发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学习观念上的转变。
  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与科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不仅应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承担起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所提出的任务,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科研内容与课程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本科学生,要结合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科研训练,指导学生查阅科技期刊、撰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使学生在基础课学习阶段接触科研内容、了解科研方法与思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在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上,弘扬主讲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对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优秀的人格品质本身就是最富感染力的教育资源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对教师人格魅力的景仰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外界压力或命令使然。它具有深入性、持久性、渗透性的特点,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牵引和感召的作用。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尤其要重视课程负责人的遴选。课程负责人是课程的“领头羊”,对课程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不仅要具备卓越的知识水平,还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令人叹服的人格魅力,能团聚大批学术骨干,稳定教师队伍,组织和带领课程组成员开展教学、科研和各类学术活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