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口语教学改革
作者:刘春霞
改革考试方法书面形式的检测不能有效、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从静态的、单一的书面检测中解脱出来,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检测体系,以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口语训练中做到“三个联系”一是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联系。职专学生的心理处于特殊的敏感与矛盾时期,一方面渴求他人的理解,盼望与人沟通,希望能有登台发表意见、展示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具有怕人笑话、担心出丑的自卑心理及等待别人先发言的从众心理,以致在口语训练课上,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启而不发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针对中专生的心理特点,从培养学生的信心入手,使他们有话敢说,以“我最得意的一件事”、“入校来我最成功的一次”、“我的特长”、“我的价值”、“我的理想”等为题,充分展现学生的风采,树立他们的信心,并针对学生的好胜心理,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口语训练。二是与专业知识相联系。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在口语训练中与专业知识相联系,如在课前“五分钟的演讲”中,可以要求学生叙述一个设备的工作过程和使用特点,描述一个机器的结构组成,解释一种现象,归纳总结某一节专业课内容等,训练学生使用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回答专业知识的提问。三是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同一班级学生的口语基础不同,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进行分组,确定训练内容,提出切合实际的训练目标,因材施教,避免训练的盲目性,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练习后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当然,多层次地开展听说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全班集体示范指导、巡回指导和学生自主训练、自我评价的关系。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
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口语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变口语课中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口语训练实践活动。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聊天、交谈,激励学生敢于说话,善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普通话水平掌握讲故事、朗诵、演讲等口语技能,达到表达准确、口齿清楚,以教师良好的普通话水平给学生做示范。
参考文献:
[1]王旭东.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2]尚志平.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刘春霞(1968—),女,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任在南阳农校语文教师,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