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的思考

作者:王继辉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存在一些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制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必须遵循四种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师上课的总体安排,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学计划一般包括教学内容安排,如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由教师讲,哪些由学生讲;教学时间安排,如根据总课时设计教学进度,一堂课完成多少教学内容,理论课多少课时,实践课多少课时;教学方法安排,如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适合讲授法,有些适合讨论法,有些适合演讲法,有些适合参观法;教学手段安排,如有些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使用粉笔、黑板,由教师讲授,有些可以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教学计划来源于客观实际,课程本身的要求不同,学生的基础与专业不同,教学计划也应有所区别。高职院校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思想认识水平较低、重感性认识、轻理性认识。因此,研究和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计划,是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既包括教学计划制定的问题,也包括教学计划执行的问题。“思政课”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计划缺乏周密考虑,具有不确定性。有些“思政课”教师沿袭过去传统的做法,重教材轻现实,重理论轻实际,重“主导”轻“主体”,教学计划凭想当然制定,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客观现实,制定的计划只注重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还有一些“思政课”教师把教学计划等同于教学进度,“思政课”教学计划完全照抄教材上章、节、目的内容,导致“思政课”教学计划空洞无物,缺少新意。二是“思政课”教学计划完全照抄教材。制定教学计划是一项创新活动,既离不开教材,又必须脱离教材。之所以不能离开教材,是因为这门课程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必须依赖教材内容,否则就不是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之所以要脱离教材,是因为教学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是教师经过思考对课程内容哪些应该详讲、哪些应该略讲、哪些是理论教学、哪些是实践教学、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等方面的安排,因此教学计划不能完全受教材约束,应该超脱教材。三是“思政课”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相脱节。计划是一套,教学实践又是一套,教师上课随心所欲,教学不按计划进行,因此有些内容讲多了,有些内容讲少了,有些内容占的时间较多,而有些内容又没时间讲了,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兵。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究其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
  客观原因首先是历史原因。在我国高校教学中,虽然大多数教师授课是按教学计划进行的,但也有少数教师授课随心所欲,表现为教学无计划,或者教学虽有计划但不按计划进行,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任凭自己的感觉与兴趣,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种不良习惯和风气,这种不良习惯和风气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是现实原因,新建立的高职院校都是由过去的中专、中技或成人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来,虽然过去也把“思政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看待,但在管理上不是把“思政课”教学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而是放在公共课部,与英语、语文、体育、数学等文化基础课放在一起。“思政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无形中使人感觉到“思政课”是一般的基础课。同时,新建立的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个适应过程,中等教育、成人教育或普通专科教育与高职院校在教育类型、教育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处于转型时期的高职院校难免会带有原来教育类型的特点,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虽然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不很重视的情况。此外,在人们思想中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是虚的,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精力去重视,点缀一下就可以了的观念。以上诸多因素影响了“思政课”作用的发挥。
  主观原因“思政课”教师的自身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从教师的主观认识上来看,虽然大多数“思政课”教师能正确看待“思政课”的作用,认为“思政课”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是高职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也有极少数“思政课”教师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思政课”是政府强行开设的课程,在学生就业谋生等方面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且现实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通过教师的纯粹理论传授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意识一致。社会负面因素对学生影响很大,况且从教材内容、教学设施和教师思想行为表现、理论功底、知识面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不适应高职院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情况,这些不足严重地影响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认为“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今后的发展不可能有实质性的作用,对“思政课”教学前途感到渺茫。其次,高校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无论是安全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还是教学管理都存在管理不到位、有漏洞等情况。因此,无形中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多,表现懒惰,不思进取,对“思政课”课程不作全面了解和把握,缺乏思考,上课只停留在教材层面。总之,由于“思政课”教师在认识上和工作态度上存在问题,致使“思政课”教学计划要么是纯主观的东西,要么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制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的方法
  
  通读教材法制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计划,首先要阅读教材、教学大纲等,明白教材的基本意思,找到教学大纲规定应掌握的内容,弄清“思政课”教材的基本思路,把握“思政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具体而言,阅读教材有三种方法:(1)逐字逐句阅读法。这种阅读方式的特点是书的内容会全部浏览完毕,其缺点是时间拖得很长,领悟教材思想的效果不十分明显。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任教多年,不宜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因为这样其思想反而会受到教材里非关联内容的束缚。(2)跳跃式阅读法。是指有选择地阅读,带着问题阅读,使教材内容与思考的问题联系起来,这样阅读会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握教材内容更准确。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多采用这种方式。(3)重点、难点问题阅读法。即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线索进行阅读,使教材内容能更迅速地进入视野,思考重点和难点问题,领悟教材内容。熟悉了教材并不意味着教学计划就制定好了,在熟悉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琢磨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教学计划一方面要重视教材的理论,另一方面要突出实践活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计划才是科学的,才会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联想思考法在制定“思政课”的教学计划时,首先思考的不是如何把这门课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是思考这门课程对学生有哪些作用,能解决学生哪些思想、知识、能力、素质等问题。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受教材束缚,而是根据学生的思想文化基础和专业以及学生毕业后就业等特点确定教学计划的内容,凡是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内容就重点介绍,在教学中穿插学生讨论、写论文、到教学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如果“思政课”教学计划全是理论讲授,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肯定是不受欢迎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