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普职渗透的新途径
作者:陈 莹 李光布
国际上的先进办学模式——取得本科教育学位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亦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澳大利亚技术和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百年兴盛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参见上图)。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应该消除普教和职教之间的隔阂。接受普教教育的学生,必须同时接受一定程度的职业教育,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持证上岗。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兼有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学生,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
二是校企合作。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教育观念的影响巨大,表现为重普教、轻职教,这一现状短期之内难以改变。普教传授给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这些基础素质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传统学校教育往往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尤其是在应用型学科中,这一点更为明显。在这方面,企业所具有的培训便显现出了优势:
首先,在经费、设备投入和师资配备上,企业发挥了主体作用,培训师傅的工资、学徒的津贴、实训所需的设备、原材料以及学习资料均由企业支付。
其次,企业提供具有精良设备的培训场所。除在工作岗位培训学徒外,许多大中型企业都设有独立于生产过程之外的专门培训车间,提供精良的设备及实训原材料。学徒在这里能够获得在学校中无法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再次,企业配备了高水平的培训师傅。在企业中,无论是在工作岗位,还是在专门的培训车间,都有专门的培训师傅,负责指导学徒培训。他们不仅向学徒传授专门的技能,还向学徒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师傅资格的取得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师傅考试”,他们不仅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还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劳动法等方面的知识。
上海师范大学机电学院的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就着重探讨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毕业生一方面能够获得我国正规大学的毕业证书,另一方面又能获得国际上含金量颇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该模式通过一种全新的国际合作途径,实现了在普教与职教之间自由行走以及博采两种教育之长的教育理想(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上海师大正和拜罗伊特大学进行积极商讨,以期学生能够获得在拜大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从而彻底实现本科阶段普教、职教、硕士阶段一路贯通)。它有两个特征:一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际,利用国外先进教育资源,服务本国的经济发展;二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普教越来越凸现职教特征、持证上岗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将本科培养模式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挂起钩来,实现优势互补,具有时代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黄炎培.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马庆发.德国为何能人尽其才,各有所为[J].探索与争鸣,2000,(4).
[4]陈爽,冀国峰.欧亚五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1,(24).
[5]吕育康.职业教育新论——广义职业教育论与中国教育大转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郑勇.德国汽修证书比学历更好用[N].北京晚报,2006-08-23.
[8]范中启,齐乾.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0).
作者简介:
陈莹(1979—),女,浙江桐乡人,上海师范大学机电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德语翻译理论和德国职业教育理论。
李光布(1962—),男,江苏连云港人,上海师范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机械动力学、物流系统及自动化、计算机仿真的设计工作和教育管理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