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再分析

作者:吴颖岩 邓 峰




  摘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产学研合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正确地归纳和把握其内涵、如何有效地去运作、如何确立保障机制是该模式运作的三个基本观测点。文章就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分析了与概括,旨在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协议,通过师资、技术和办学条件的合作,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合格毕业生直接加盟的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方式。该模式从深层次上实现生产、教学的有机结合,也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针对性、技能应用性和学生就业等系列问题,达到整合教育资源,社会、院校、用人单位和学生“四赢”的目的。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商务管理方向)与上海世纪联华扬州分店合作,就“订单”培养进行探索,简介如下。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作的基本程序是:市场调研、合作事项的沟通与协商、筛选确定合作对象、签订“订单”协议、组织和实施、就业。
  (一)市场调研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本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安排四个调研小组(三个专业教师一组)面向市劳动保障局、市人才交流中心等行业与企业搜集人才需求信息。调研小组走访扬州的大型超市如大润发、上海世纪联华等,通过问卷回收、电话访问、关系介绍等方式,寻找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经市场调研,教研室了解到上海世纪联华扬州分店新开的32000平方米超市急需业务与管理人才。经过了解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岗位需求,了解潜在合作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和论证,向系部出具专项市场调研报告。系部与教研室共同制定合作的意向及框架,再次走访世纪联华。经双向沟通,世纪联华对高职教育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经友好协商,双方表示愿意合作。
  (二)筛选和确定合作对象
  教研室对三家有合作愿望的企业进行了相关论证,系部也给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在筛选确定时必须与讲诚信、有实力、有规模、管理规范的企业合作。因为超市行业中各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受发展前景、信誉度、技术、资金、管理等条件限制,存在着合作的风险;个别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以获取廉价劳动力为目的,合作虎头蛇尾。教研室在与三家企业洽谈中,世纪联华率先提出“适应需要、平等参与、互惠互利、法律效应”原则,坦诚地阐明了企业的文化,明确了合作目的,为实现技能教育转入到高职教育体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合作事项的沟通与协商
  在明确世纪联华作为合作对象后,双方就组织管理机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手段、岗位要求、管理制度、教学时间、参与人员、学生组织、考核标准等事项进行协商,以达成共识。尤其在讨论“工学交替”、“实训六步法”、“五个会”和企业现行管理制度等细节上,力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点都能统一与协调,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使培养计划能规范化、有序化地得到落实。
  (四)签订人才培养订单
  “订单”是核心,也是双方共同执行、形成法定人才委托培养关系的依据。所以在“订单”内容协商时,教研室与世纪联华明确双方合作的时间、地点、权利、义务、责任等。同时,将合作形式、管理制度、培养目标、岗位要求、职业素质要求等列为协议条款,签订一份符合双方利益的“订单”协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遇其他未尽事宜,再另行补充附加协议,与正式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应。
  (五)组织与实施
  双方合作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的指导机构,由学科带头人、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成员8名)。在该委员会指导下,教研室与世纪联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配套的教学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学生管理、考核评估等。其中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制定的教学计划是核心。
  制定配套教学计划教研室与企业在遵循高职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共同制定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教学计划。计划内容涉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学时、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学分分配、学籍管理、考核评估等内容。配套的教学计划是“订单”培养模式运作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以岗位技能要求安排教学内容遵循高职教学“理论知识够用、实用”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以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要求为基础。如柜组管理中,商品知识、货架布置、补货、台账记录、盘店、交接班制度、导购等基本技能,分阶段进行教学,学生经过几个部门的顶岗实践,为以后“零距离”上岗奠定良好的基础。
  混编教师队伍“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一支不但具有理论素质,更重要的是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他们辅导学生为什么做、怎样做,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中掌握应具备的综合技能。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教研室聘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部分专业课程教师,与教研室共组教师队伍。他们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执行、学生管理、考核评估和工作总结,缩短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混编教师队伍是专业与企业无缝对接、厚实培养平台的一项重要举措。
  合编教材“订单”培养的教材与常规高职教材有相当大的区别,为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岗位技能,使用切合行业和企业实际的教材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教研室与世纪联华的管理人员一起打破原有的理论体系,依据企业现行的管理制度与岗位技能要求,合编一套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很强的教材,为培训达到预定目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时间安排“订单”培养的教学时间安排有其特殊性。在制定方案时,教研室与世纪联华共同明确先强化学习4周,接着,顶岗10周,再根据学生工作班次回课堂学习4周。培训一个轮回后,学生基本掌握企业的管理技术,能适应企业环境的具体要求。
   “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施工学交替。学生强化学习一个阶段后,到企业实践一个时期,在实践期间以顶岗的方式参与世纪联华经营管理活动。然后回到课堂学习,对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有了加深理解和掌握,完成岗前适应期。需注意的是高职学生与技校学生能力要求上有区别,除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工学交替”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强化了企业意识、工作意识、责任意识和能力意识。
  学生组织与管理教研室按合作培养计划,落实学生挑选、相关课程开发等几项具体的关键工作。在挑选学生时,教研室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自愿报名为前提,配合世纪联华初步测试,然后组成独立的班级。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强化企业制度管理意识、强化企业经营理念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强化能力拓展意识,为完成专业知识模块群与单元体结合的培养方案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结“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教研室与世纪联华就本期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过程、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认真与客观的总结,对成绩予以肯定和发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教研室对上岗的学生进行不间断的信息跟踪反馈,为修订新的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资源整合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组织与实施中要善于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教研室优势在于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及院校的社会声誉度,在于掌握和了解前沿的经营管理技术、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企业优势在于有先进的经营设备、商品、资金、市场、实用的管理技术,有为学生提高技能的平台。通过整合资源,在互补中共同提高、以1+1>2的有效结合,求得双方共同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