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加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作者:陈卫中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作为主体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性教学实施状况如何,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必备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1)实践性教学目的模糊,只把实践性教学视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综合作用;(2)实践性教学方式落后,把实践性教学的视角主要局限于课堂实践或校内实训室;(3)实践性教学师资不足,难以适应需要;(4)实训教材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缺乏实务性和操作性等等。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最终将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近几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正好说明这一点。一方面是社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旺盛,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并没有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甚至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种现象说明了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方面,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存在差距。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落后状况,在高职教育教学评估中,也往往被列为主要问题而被要求加以改进。因此,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谈谈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些思考。
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以产业需求为依据,围绕岗位职业能力来设计实践性教学目标。具体来说,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以后,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资格证书应该达到一定的要求或水平。职业能力作为一种综合的就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个体能力结构,是制定实践性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其他各项能力的培养均从属这一目标,所有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课时安排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职业素质涵盖了专业知识、操作能力、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和职业情感等,强调职业素质教育必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环节和日常生活管理中。实践性教学目标的另一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实践是“启化之源”,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大胆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付诸实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也是高职学生获取谋生本领的基础。资格证书是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检验,如营销专业的营销师证书、旅游专业的导游证书、会计专业的会计证书等等。资格证书是最能体现高职的特色教育,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高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以上各种能力培养和素质要求,把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目标整体。
构建多层面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实践性教学目标任务的要求,必须有利于上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所以,构建实践教学内容要强调“能力本位”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对应于理论教学内容,形成多层面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第一层面为德育实践。它包括世界观与人生观、职业道德、创造性思维、美育知识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实践与训练。第二层面为基本技能训练。是从事某一类职业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或技能,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有中文听说读写训练、口才训练、书法训练、英语口语训练、计算机操作训练、社交礼仪训练、体育训练等内容。第三层面为专业技能训练。是从事某一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如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主要有商品销售过程训练、处理经济纠纷能力训练、市场营销策划训练、商品分类质量鉴定技能训练、推销与谈判技巧训练、进出口实务训练等内容。第四层面是职业能力训练。是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这种能力训练侧重于在更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即通过到企业进行专业见习或毕业实习(如营销专业到贸易公司、旅游专业到旅游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深入企业,走入市场,感受市场,接受市场的熏陶,这一层面的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纪律观念、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耐苦耐劳等能力,因而,更具有综合能力训练的意义。
采取多课堂联动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根据各层面内容的特点和实施教学的条件,把实践性教学内容渗透于各类课堂当中,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成多课堂联动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如,第一课堂: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论文、演示示范、项目设计、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论文等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一课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通过毕业论文提升学生的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主要是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技能竞赛和科技活动等。第二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职业意识等综合素质,同时,通过考证考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第三课堂:现场教学、参观学习、市场调研、产学合作教学、校外实训、毕业实习(含基地实习、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第三课堂属于校外实践教学,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下,拓展学生的职业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相关职业素养,有利于促进学校与社会、教学与就业的对接。这种多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地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把实践性教学的内容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和日常的学生管理活动中,构成“全方位”的贯穿于大学三年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基地学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物质平台,学校应加大投入或与企业共建,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物质资源,建立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基地。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校内实训,有着与工科类专业不同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实务过程,即侧重于解决某一项经济或管理业务的过程,而不是像工科类那样以技能项目或工艺为中心的技能训练。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室必须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下按实务流程布置。如按会计的实务流程与布局设置会计实训室;按证券交易的实务流程与布局设置证券投资实训室;按超市的布局设置商场管理实训室;按一般公司的布局设置商务文秘实训室;按商品大类设置商品陈列室和商品检验室等等。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在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从双方利益出发,寻找合作的切入点,以便形成长期的、良好的合作机制。一个好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往往可以在设备条件、师资、环境和氛围等方面,发挥校内实训基地起不到的作用,其实训效果也是校内基地难以比拟的。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可采取多种方式,如与相关的企业集团合作兴建培训中心。“筑巢引凤”,通过企业出资、出设备,学校出场地、出师资,联合建立培训中心,既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也可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后备人才,实现“双赢”。也可以直接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由“认识实习”到“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职业意识。最近几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为支持“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对相关学校都给予一定力度的财政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可争取政府的专项投入。校外基地可解决的实践教学有以学生参观、走访为主的认识型实习;进行现场教学的教学型实习;顶岗式的毕业实习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