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的研究

作者:何同林 冯 丹




  摘要:从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推动以及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支持的相互作用,可以为加快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策略与模式,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经济发展;互动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是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大。我国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为全国的71.5%,人口为全国的28.7%,地区生产总值却仅占全国的16.9%,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平均水平的33.8%(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作为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可以说,西部地区开发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少学者已将目光转向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从当前的研究成果分析,绝大部分只是针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进行阐述与分析。由于西部地区在历史、社会与文化教育、民族构成等方面具有异于东部、中部的特性,学术界对于如何选择符合西部实际情况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以实现“互补”、“双赢”的问题,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研究。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
  发展良性互动的理论基础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同社会的关系规律。其简单表述就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要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发挥作用。职业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专业性教育,担负着培养技术人才、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任,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联系密切。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支持,从生活服务、建设用地,到学生实习、就业、科技攻关协作等,都需要地方给予配合,尤其是在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没有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财力支持,职业学校的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
  非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其原意是指缺乏完善的市场和灵敏的价格体系条件下所达到的均衡。导致职业教育发展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等外部因素。由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的需求量、规格与结构等要求不同,导致地区间职业教育人才层次结构与专业结构的不平衡,如发达地区需要更多的高、精、尖技术人才,欠发达地区则需要更多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等等,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为这些不平衡提供更为现实和直接的服务。二是自身因素。职业学校的配置、布局脱离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导致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为调节这种不均衡,地方经济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最迫切的现实需求,这对于地方经济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指出现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
  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与支持
  
  有利于实现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化,西部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需要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例如,四川、云南可以中成药为基础,发展医药制造和民族药材加工业;重庆可以汽车、摩托车制造为基础,发展交通运输与零部件制造业。通过产业调整改造,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即使是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也必然要提高技术含量,迫切需要一大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将工程设计、技术方案、作业指导文件等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产生经济效益。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区经济中的基层经济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合产业调整的需要,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有利于培养市场短缺人才从全国范围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到“十五”末,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由2004年的46.9%、22.5%、30.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调整为44%、23%、33%。就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必将要求大量从业人员转换职业,更新知识和职业技能。具体到西部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刚刚达到全国总数的1/4,(参见下表),与经济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很多有识之士指出,专业技术人员的欠缺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教育,其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都以市场需要为目标,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院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针对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从而缓解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近年来,西部地区的许多职业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大量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改造,为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贡献。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出一大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才能使科技成果得到及时转化和利用。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面向西部地区经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对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与策略
  
  职业教育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令人瞩目,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应抓住机遇,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改造要紧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面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专业设置应紧密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并应具有适度的超前性,特别要与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产业的发展建设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专业设置还要考虑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问世,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适时调整、保留和新增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岗位针对性强的地方特色专业,坚持与社会需求挂钩,努力使专业设置更好地贴近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产学研结合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订单式”委托培养模式,即使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校的培养计划紧密结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二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即依托企业集团,学生边学习边工作;三是“2﹢1”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急需不同人才的状况,2/3时间按专业大类教学,1/3时间到企业开展专业实践、岗位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实习。不管哪一种培养模式,都要以适应经济发展、服务社会需求为办学方向,以突出应用性、贴近地区性、体现技能性和彰显时代性为改革目标。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结合所学的知识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给学生提供“预就业”的机会,在实践中增加工作经验,学生毕业后,可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企业实践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