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职学校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刘 明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以电类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为例,可以对职业分析、大纲建设、课程开发程序、模块结构分析与评价、实习场所建设等方面加以说明,同时可总结出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特点。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
  
  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
  
  新时期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进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劳动者。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采用学科式课程体系,近十年来,各地在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加拿大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本文综合国内外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结合中职学校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应建立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即根据职业市场需求调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职业定位,参照对应的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结合专业岗位群的特点,以职业素质为指导,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并组织教学,采用模块式课程教学模式,建立起以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评价的新型课程体系。
  
  中职教育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流程
  
  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属于能力本位模式的一种类型,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纽带,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生涯为背景,着眼于职业目标,强化从业能力培养,在教学组织上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采用模块式结构;在授课形式上采用一体化教学,以学生的技能活动为重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子系统组成与实现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结构总图
  
  职业市场需求调查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的需要。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专业化、多元化、复合化的趋势以及学生个性化就业趋势,设立多元目标,将单一岗位需要的课程目标体系转变为能适应相关职业或岗位群、能满足广泛就业需要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职业分析与职业定位课程体系应建立在职业分析与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科学分析职业的性质与需求,以职业的若干要素作为开发模块的导向。要按专业的职业属性进行专业研究、职业特征研究;围绕职业定位分析课程在技能、应用、实践等环节上的岗位能力与能力要素组成。
  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职业能力根据其不同特点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包括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可根据侧重点不同加以划分,具体如图2a和图3所示。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确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将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分解为若干专项职业能力。
  
  图2职业模块课程体系子系统的组成情况
  
  确立课程体系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专业课程组成,应按照职业岗位群与大类专业的对应关系逐层分解,逐步建立起如图4所示的职业课程体系。
  
  图3职业能力组成情况图
  
  图4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与专业对应关系结构图
  
  编制模块教学大纲按照职业分析确定对应的职业模块的学习目标,并对岗位群所必备的技能结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教学计划编制模块职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选取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作为学习内容。大纲构建要体现模块内容的职业特点,突出适合性和针对性。
  课程模式选择采用模块式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可以很好地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满足职业灵活性与开放性的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要求、家庭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对从业人员未来知识结构和实际技能的要求,按照这些能力之间的类似性、关联性,将若干综合能力与若干专业技能通过综合化、模块化形成新的课程模式。模块设置应突出岗位或职业群特征,根据产业和社会需求,及时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调整专业建设的方向和重心,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能力的有机结合。
  课程建设与开发课程建设与开发应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定位确定总目标,各分培养目标被分解到各教学模块单元后,应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对应的课程模块的内容。模块按照职业活动的一种典型输出(产品、工程或服务)方式确定职业所需模块的实际工作程序和规范,并构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应通过分析职业活动内容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模块需学习的知识点、技能点,由上而下地确定模块、子模块、学习单元,组织编写课程内容。多层职业模块体系结构与组成如图5所示,表明了各级模块组成与对应的技能层面,其中学习单元由应知部分的知识点和应会部分的技能点组成,知识点为相应的职业技能点服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体现模块化高效、实用的特点。
  模块式课程的模块选择与教学组织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发展要求与家庭及社会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模块的选择,然后参加教学活动。教学组织以职业岗位群、复合技能、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功能模块组织教学,在师资建设(需要具备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实习场地和实习设备建设(体现职业特点和职业氛围,形成职场工作环境)、教学规章制度建设(注重职业道德、职业安全和质量管理,多元教学评价制度)方面提出新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具体如图2b所示。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讲求探究式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典型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教学场地建设也是与此相关的重要内容。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以职业任务为驱动,既是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职业经验的过程,同样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体开展教学的过程。
  
  图5职业模块体系的构成
  
  多元课程评价与课程修正传统的考试教学评价体系属于统一性标准评价,也是终结性评价,不符合职业活动的评价导向,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评价要求。模块式课程体系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如图2c所示。要实行差异性标准评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评价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当学生评价达标时,可进入下一目标内容的学习;当学生评价不达标时,需要重新调整学生培养目标或重新修订未达标模块;教师也可根据多元评价的结果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适时的修正。
  
  电类专业职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与实习场地建设
  
  下面以电类专业建设为例分析根据市场调查后重新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电类专业的专业范畴和专业服务面日趋扩大,从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并向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就业岗位从以技术和部分管理岗位为主向以操作、安装维修岗位为主转变,从面向一种职业或一个岗位转变为面向职业群,从单一专业技能转变为多工种、多技能。除了根据岗位工种进行课程模块划分,也可以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课程模块,将专业群职业能力模块与多个岗位专项能力模块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整个专业的大类课程体系。电类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能力分解如下页表所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