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对广东省高职院校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新《纲要》的研究

作者:冯国敏




  课内外一体化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情况《纲要》第四款第七条明确规定:“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在广东省的高职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能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全部纳入体育课程,只有3所院校将运动训练纳入了体育课程,但也仅仅局限于为数不多的学院代表队的运动员们。93%的院校体育课外活动是自发组织的。国家从2004年起,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纲要》第五款规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要“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在笔者调查的14所高职院校中,有6所院校没有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上报工作。
  (二)广东省高职院校实施新《纲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育理念肤浅,对新《纲要》重视不足高职院校大多是在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很多院校对高等教育尚不能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缺乏大教育观,教育管理理念相对肤浅,其中也包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一些学校领导体育意识淡薄,对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观念缺乏了解,对于学校体育课能减则减,能不上就不上,导致国家相关的学校体育政策与法规不能很好地得到执行。这是高职院校对新《纲要》不能很好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终身体育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不仅对终身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广东省高职院校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力度不够,主要反映在作为学生终身体育中心环节的体育教学得不到完善,在三年级甚至在二年级就出现断层。
  体育设施简陋、运动场所严重不足、体育师资薄弱等极大地制约了新《纲要》的实施据笔者对广东省14所高职院校2005年体育教学情况的调查,生均室外场地低于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4.7平方米的院校有12所,最低的只有1.6平方米;生均室内场地低于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0.3平方米的有13所。师资状况更令人担忧,14所院校无一所达标,师生比最好的只有1∶357,最差的为1∶2575(一个学生过万人的高职院校仅有专职体育教师4人),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体育设施简陋、运动场地严重不足、师资匮乏成了广东省高职院校全面实施新《纲要》的“瓶颈”。在对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诸多因素的调查中,有91%的学生将“缺少体育活动场所”排在了第一位。
  学业繁重,实习频繁、时间长,影响到《纲要》的实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制为3年,与4年制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区别。3年中,学生不仅要完成繁重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还要进行长时间的实习,且实习大多在校外进行,往往贯穿于整个学业过程,学生实际在校时间相对较短,这给《纲要》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对新《纲要》的课程评价体系理解不深新《纲要》指出“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除了对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外,还强调了评价的完整性,即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精神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这类非体力因素的评价。但目前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程的评价仍然停留在以身体素质、运动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学习态度的评价仅仅是以学生出勤率与上课表现为基本依据。另外一些能反映学生锻炼效果的因素,如课外锻炼、进步幅度等都没有列入评价体系。学生被动学习,被动锻炼,根本不能体现主体地位。另外,对体育理论知识或不考不评,或流于形式,忽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科学锻炼情况的掌握,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制约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最终影响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
  缺乏对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是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对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对于弥补体育课教学的不足,传承体育文化,掌握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对此尚缺乏实质性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均是自发性的,没有一套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体育成绩中也没有相应的评价成分。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广东省高职院校对新《纲要》的实施尚存在很多不足,与新《纲要》要求达到的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体育教育理念肤浅,对新《纲要》重视不足,执行不力;对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体育设施简陋、运动场所严重不足、体育师资薄弱、学生学业繁重、实习频繁等极大地制约了新《纲要》的实施;对新《纲要》的课程评价体系理解不深;缺乏对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二)建议
  1.高职院校领导应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尽快完善体育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全面实施新《纲要》奠定基础。
  2.应大力发展与扶持体育单项协会,让更多的学生有组织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院、系、班级应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加强体育训练竞赛工作,培养体育骨干力量,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逐步构建与完善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3.保证体育课教学时数,灵活执行新《纲要》相关规定。例如,可选择弹性学分制的方法,即针对学生实习多、时间长、在校时间相对较少的实际,可将144个必修课学时分配到五个学期甚至六个学期中完成;丰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注重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改进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将“进步程度”列为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提高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体育课的学习评价方法,采取重在参与、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内学习锻炼;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使传授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
  4.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真正落实国家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杜若源,程锐.教育部未来五年培养30万高等技术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3-12-12.
  [2]唐代青.高职教育要树立新观念[N].中国教育报,2001-11-26.
  [3]周兴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实施新《纲要》的理性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107-108.
  [4]黄家莲.探究新《纲要》走进新课程[J].体育科技,2004,(3):92-96.
  [5]曾李萍,等.广东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新《纲要》的研究[C].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6.
  [6]林志超,李克异.面对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程传银,鲍志宏.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思考[J].体育科学,2004,25(4).
  [8]姜维强.对辽宁省变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3,(1):46-49.
  [9]张春美.普通高校体育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2,(1):51-53.
  作者简介:
  冯国敏(1965—)男,河南人,硕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与运动训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