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状况的改善措施

作者:朱孝平




  摘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现状,提出从招生、教育教学、实习与就业等环节入手,主动干预与改善生源的状况。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状况;措施
  
  生源状况是指学校入学生源的数量、结构、质量等整体情况,生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目前,从中等职业学校入学生源的成绩、入学意愿度以及适应职业教育的情况看,生源状况都很不理想。这种生源状况是导致许多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特色与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对于生源状况的改善,职业学校不能被动地等待,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进行有效地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着眼于职业教育将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贯穿于职业学校招生、教育教学以及实习就业的始终。
  
  招生环节
  
  招生环节中对生源进行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保证区域范围内有足够的生源数量,二是为了保持相对合理的专业结构,避免专业的无序发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一)充分运用行政调控手段
  在招生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调控是一种有效的杠杆,往往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用。招生政策调控一般有三种办法,第一种是给职业学校以政策上的支持,如发放教育券、实行经费补贴等;第二种是限制普高的招生,在招生数或分数线上进行适当的控制,引导生源流向职业教育;第三种是强制调控,要求各初中学校必须按一定的比例送初中毕业生就读相应的职校,以保持普职比。实践证明,这三种调控方式都能有效地提高职业学校的招生数量。但是,第二种尤其是第三种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入学的意愿度,招生结束后可能会出现大量的流生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等情况,这一负面影响应当通过之后的教育、教学环节加以改善。
  (二)适当限定录取分数线
  学校招生分数线对入学生源的数量与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分数线与生源状况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一般认为录取分数线越低,就读职业学校的生源会越多。实际上,当分数线降到一定程度后,生源数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急剧减少,就像市场上的青菜,价格降到一分钱一斤的时候,其销量会大为减少,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称为吉芬现象。最近一两年,很多学校尝试过无需入学分数线的考生直升政策,结果导致生源数量与质量的急剧下降。因此,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一定的分数线。合理分数线的确定应考虑生源总量、学校办学条件与影响等多种因素,目的是为了保证在现有条件下招到较理想的生源。
  (三)分专业合理收费
  教育收费近年来增长较快,许多家长在选择学校时也开始考虑学校的收费问题,因而收费逐步成为调节生源状况的一个因素。收费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赞助费,与招生分数线配套,向部分学生适当收取赞助费有利于学校筹集办学经费,但收取赞助费过多、过高则会影响生源的整体质量。第二种是常规性的学费,可以采取分专业收费的办法,如数控类教学成本较高的热门专业适当提高收费,通过学费杠杆调节生源的专业结构,避免部分专业过热。对于暂时的冷门专业,学校应加大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对于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在入学后给予学费减免。这些做法都有助于改善生源的结构状况。
  (四)有效开展招生宣传
  学校形象宣传对于生源状况影响重大,在生源跨地区流动的情况下,学校形象宣传的作用更加明显。职业学校的形象宣传切忌急功近利,目前特别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虚假宣传,在师资、设备、教学质量等方面夸大其实;二是承诺性宣传,如承诺百分之百就业等。这些虚假的宣传对学校形象的破坏极大,在宏观上会严重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的声誉。
  有效的招生宣传是建立在信息真实的基础之上的。它的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校形象的宣传,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了解学校的特点与优势,从而使学生产生入学的愿望;二是引导,通过宣传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提高生源对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教育教学环节
  
  生源状况主要取决于学校的特色与办学质量,因此,改善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是改善职业学校生源状况的关键。这一环节的根本目标是要重新营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减少流生。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以普通高中的模式进行的职校教育教学必定失败,它只会使职业学校的学生重新感受初中阶段经历过的失败痛苦,从而造成大量的流生。
  职业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课堂”外的发展,“以课外促课堂”。可以积极尝试“以社团为载体,以活动为核心”的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应成立大量的社团,如学生会、文学社、演讲社以及与各专业相关的社团,每个职校生都应是某个社团的成员。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的组织下开展大量的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能力、活力的各种空间,构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的平台。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学生对自己某一方面能力的肯定会迁移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中,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将来的发展都需要文化基础的支撑,职业学校必须重视文化课的教学。但是目前的文化课教学难度过大,内容过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实施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在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一般在计划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并进行分层考核。从理论上说,这种分层教学的模式是正确的,但是实际的组织实施难度很大,效果很差。而“三减少一提高”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分层教学模式。“三减少”指在原来班级授课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减少课时(如数学由每周五课时减为四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难度。对文化基础较好,准备参加高职考试的学生进行提高教学,把减少的教学内容、课时及难度再补回去。这种分层模式可实施性强,能够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学资源,也便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三)试行学分制,实行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
  试行学分制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方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要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把补短教育变成扬长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应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实行替代学分,即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放弃必修课的学分,而通过技能比赛获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来替代。二是实行过程学分,即学分的取得不仅仅依靠通过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价。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平时的作业,甚至举手发言、提出问题等都可以作为取得学分的依据。实行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朝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目标去努力,是学生评价制度的有效变革。我市学分制试点学校实行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为增强,流生率大幅度减少。
  
  实习与就业环节
  
  职校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学校下一届的招生。抓好实习与就业这一环节是稳定生源数量的基础,更是吸引优质生源的前提。
  (一)认真组织好实习环节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对实习工作重视不够。由于生源状况不理想,许多职业学校产生甩包袱的思想,想把学生尽快送出校门,因而采取种种草率的做法,诸如第六个学期实习期间直接让学生回家找工作;让学生家长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等等。由于实习过于分散,管理困难,在实习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职校生的实习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延伸,也是职校毕业生接受社会检验的中间环节,放弃实习环节的教育与管理等于自断职业教育连接社会需求的桥梁。因此,现阶段职业学校必须像重视招生工作一样重视实习工作,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实习做到“相对集中、专人管理”。实习环节的放任自流会导致职校毕业生对学校的感情淡漠,对职业学校进行的反向宣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