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网络时代下的职教观定位

作者:任聪敏




  开放性的结果是网络的普遍性和共享性。普遍性和共享性是指无论网络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中介如何多样,只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和遵循一定的规则,网络对于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是通用的。虽然网络的主体、客体及中介都具有显著的个性和差异性,但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联系起来,互相交流、共同分享,这是网络的根本价值所在。“之所以互联网有用,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公共的平台,让全人类都可以在上面来发表自己的东西,开展自己的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互联网因此才更加有意义”③。
  开放性的结果,不但使得对职教的地点和时间限制减少,更重要的是在此背景之下,职教可以使更多人参与其中。它的开放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平等性,无论是企业员工、在校学生还是下岗工人,无论是怎样的年龄或者怎样的身份,都可以从一定的节点进入网络,实现教育与培训。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完全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实现性。事实上,这种开放性是一种沟通的观念,这种沟通观念的改变更多地将体现在文化和伦理的变革上。开放观念的深入人心,使得大职教观的存在和发展有了更加切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网络的第二个特性是多元性。多元性不仅指在网络平台上的主体、客体及中介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更重要的在于,多元化的主体、信息的创造、交流、消费的模式是多对多的,也就是说,网络的多元性与普遍性并不矛盾。正是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多元化的主体和信息才能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共同进化;正是有了多元化的主体和信息,普遍性的平台才能真正具有创造力和生命活力。比如说,在网络中,过去传统的线性文本阅读,将让位于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以多种连接和组合提供高效的检索和更多的信息;单纯的文字阅读将发展为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有机结合;通过在电子数据库和电子百科全书中的交互式阅读,极大地提高个体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这些仅仅是多元化体现的一个方面,但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在大职教观下,职教培养的是全方位的职业者,他们不仅是具有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的现代劳动者,同时也是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学习者,多元化的特性满足了职教培养目标的要求。
  第三,作为一种新型交往平台,网络与传统交往平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交互性。传统交往的平台或媒体的运行模式大多是单向的、异步的,网络交往、网络运行则是交互的、同步的。它模糊了主体与客体、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激发了所有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对于职教来说,职业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这种能力更多地是一种默会知识,它需要一种多元的经验交流。如果可以形成网络的组织,这个组织桥梁能够使得外显的知识转化为默会知识,默会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以及外显知识和默会知识内部的相互转化,那么,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的发展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创新性是网络时代和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创新是网络的生命线,若只有模仿而没有创新,网络决不会有今天的成果。在创新的氛围中,发现和应用可以不断地尝试错误,可以从实践中学习,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与测试。另外,中介性是网络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内涵是网络始终是人所创造和使用的中介性工具,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交流的新型空间。通过网络,人与世界的多重关系被突显出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多维的世界中,人是立体而丰满的,绝非单一层面的,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仅仅关注职校教育的小职教观是无法与人类这样的发展形式相匹配的。
  我们永远都不能忽视理念对于实践发展的影响,网络的这些特征由于网络时代的来临,更加深入人心,从各个方面越来越多地影响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顺应趋势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必经之路。
  
  注释:
  ①周贝隆.我国职业教育方针刍议[J].教育参考,1994,(4/5):24-25,26.
  ②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8.
  ③江堤.跨越三百年的自卑:张朝阳谈网络、网络文化与生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8.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常晋芳.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蒂姆·伯纳斯—李、马克·蒂谢蒂.编织万维网:万维网之父谈万维网的原初设计与最终命运[M].张宇,萧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江堤.跨越三百年的自卑:张朝阳谈网络、网络文化与生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6]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任聪敏(1980—),华东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