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网络时代下的职教观定位

作者:任聪敏




  摘要:本文从技术层面和理论层面对网络时代职教的定位进行思考,认为小职教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大职教观的确立和发展势在必行,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其技术范式和理论背景为大职教观的确立提供了基础。同时分析了在此定位下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走向问题。
  关键词:大职教观;网络时代;技术范式;特征;发展
  
  当今,许多人对于职业教育仍然持小职教的观念。在上海市一次规模较大的市级职教课程、教材改革研讨会上,与会者所撰写的论文中绝大多数谈论的是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中专、技校与职业高中),很少涉及企业培训,竟然没有一篇涉及普通中学职业准备教育的文章。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我们习惯把“企业培训”作为成人教育或者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将其排除在职教范畴之外,这使得属于职教与培训范畴的研究少而又少。对于普通中学的职业准备教育,更是完全不关注、不涉及。正如周贝隆先生所言:“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教育,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并不等于对人和岗位都必须的具体职业培训”。①这种小职教观的存在,对于职教的深入继续发展非常不利。“如果这个小职教观的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在职教中走向片面、极端的危险性便不可避免。”②这种小职教观的思想在我国职教发展中,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占据主流。
  在国际社会中,“职业教育”被理解为“职业和技术的教育与训练”,它包括:以在校生为主要对象的职业准备教育,其中包含普通学校的“职业基础教育”与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岗位培训;以失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再就业培训。就职教形式而言,包括以学校为本位的职教模式、以企业为本位的职教模式、以社会为本位的职教模式,以及“学校—企业”的合作模式。随着终身教育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日渐深入人心,职业教育成了贯穿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形式,其过程表现为:职业准备教育→就业培训→岗位培训→晋级/专业/再就业培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职业教育观”。笔者认为,这一职教观给职教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模式,更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方向。正确理念的确立能够指导实践朝着更为明确的方向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一背景下,重新思考职教观的定位势在必行。这就给大职教观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契机。信息技术的出现,网络时代的来临,都为大职教观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来源。
  首先,网络的出现为大职教观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网络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根据具体的网络种类而定。在位于信息时代文化表现与公共意见之根源的新媒体全球化网络中,节点是电视系统、娱乐工作室、电脑绘图环境、新工作团队,以及产生、传送与接受信号的移动式设备。
  其次,网络表现为开放式结构,它能够无限扩展,只要能够在网络中沟通,即只要能够分享相同的沟通符码,就能整合入新的节点。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具有高度活力的开放系统,能够创新而不至于威胁其平衡。网络能够将文本、图像与声音整合为一个系统,在开放且可以获得读取路径的条件下,在不同的地点和选定的时间里,在全球网络上互动,这种做法彻底改变了沟通的特征。
  网络上信息的存在形式都是数字化、虚拟化的,即以比特形式存在。比特与原子遵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可以以光速传播。在它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比特可以由无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网络这一特征不但使信息传播的成本降低、速度加快、形式更丰富,更重要的是使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在内的多媒体在网络上实现了质的统一。
  从技术结构上看,互联网不同于其他集中式和分散式的网络,它的基本结构是“分布式”。互联网中没有一个巨型服务器充当信息中心,找不到一个垄断性的信息发布中心,而“多中心即无中心”。网络是基础性的,是从根基发展出来的,每个人都与别人直接连接。网络属于多面体球形结构,每一个人与其他人直接相连,不是分层负责的结构。
  网络时代的数字化使得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以共享,突破活动时空限制,人际协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通过网络组织起来。网络构建了新的社会形态,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性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虽然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中,新信息技术范式为其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网络时代,以全职工作、清楚的职务分派,以及涵盖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涯模式为基础的传统工作形式确实已经落后,这是网络带给我们职业结构的变化。在新的时代下,国家所进行的经济转型和生产方式转化,将会深刻影响职业结构的演变。职业结构的演变一定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带来巨大的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支持,由于沟通特征的改变,使得信息流通相当频繁,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便捷。对于职业教育和培训来说,不仅正规的职教形式更为多样化、教学更加个性化、学习更加自主化、管理更加自动化,而且由于网络学习中对于时间、地点等限制减少,使得非正规的职教形式也在网络的支持下大大增加。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职教中教育和培训的比重同样也会发生变化。以教育为主,培训为辅的格局很有可能被打破。网络学习的特色是擅长零星、分散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和互动式的掌握,或者称为“补丁式的学习”,而不是系统知识的传授。另外,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地域的限制使得培训的比重得以提升。因此,网络时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归属问题也可能发生变化。现阶段职教属于教育部门,是教育部门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职教带来的积极影响,职教服务的范围将会不断增加,很有可能将其划归经济部门。
  结构调整必然带来功能的转变,它的教育性功能不再突出,而产业性特征将愈加鲜明。作为政府的一项服务产业,其内在要求必然是高质量、高效率、高弹性的学习系统。
  与此同时,由于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再仅仅是政府工作的一个“板块”,而是市场环境中灵活运作、生气勃勃的一项服务产业,所以,政府在其中充当的角色也会发生改变。政府不再是主导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方向的领导者,而将成为职教体系变化过程中的协调者。在此前提下,政府要做的是提供有利于投资和竞争的新技术和新环境,支持新兴企业的建立和成长,帮助获得新的信息技术和知识。如确保高质量的公民教育和硬件设施的投入;制定竞争规则;推动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提升和服务于相关的经济。
  网络时代所具有的技术范式,使得职教的定位和功能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使职教从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板块”变得逐步向服务业转化,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服务的人员更加众多。正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之下,才使得职教找到了自己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虽然网络时代的出现使得大职教观有了技术支持,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技术的先进性要受到理念的制约,所以,我们要改变对于理念的认知。
  网络时代的特征包括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创新性、中介性等等。笔者希望通过论述这些特性,使大家能对大职教观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开放性是网络时代和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时间维度上对历史和未来的开放,空间维度上对现实和世界的开放。网络的开放性从原则上讲,即网络平台上一切信息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对于任何人和组织都是开放的、共享的,对于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都是一样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