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高职院校发展战略选择与SWOT分析

作者:王文锋 黄启红




  摘要:高职院校应通过SWOT分析,深入剖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分析自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办出高职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SWOT分析;教育理念;办学质量
  
  SWOT分析方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H·Weihrich)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战略分析工具。S指组织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指组织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指组织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ies),T指组织外部环境的挑战(Threats)。这里,组织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组织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是指对组织有利或不利的因素。运用SWOT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有助于选择组织的最佳发展战略。
  
  高职院校自身具备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办学经验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职工大学、成人高校等合并组建而成,或多或少都有几十年的办校历史。经过多年的实践办学,逐步积累了相当的教学设备、资源与办学经验,为社会培养了各类急需人才,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高职院校发展所必需的骨干师资力量。
  具备一定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大多依托行业或社区办学,专业设置比较适应行业或社区需要,体现出地方行业性;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具有市场观念与商品意识。
  区域化办学使高职院校具有特殊的竞争力高职教育区域化不但可使专业设置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服务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而且能利用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吸引本地生源。
  忧患意识较强,勇于艰苦创业合并组建的高职院校大多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发展壮大的,特别是中专招生并轨、高校毕业生不包分配以来,高职院校生源日益紧张,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都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勇于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二)劣势
  筹资渠道狭窄,办学经费不足本科院校一般有中央、省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有保证。高职院校大多由省、市两级共建,以市建为主,而地方财政拨款相当有限,社会投资也较少,仅靠每年微不足道的学生缴费,办学显得力不从心。
  培养的学生适用性不强,就业渠道狭窄由于受教育观念、办学定位、教学设备等主客观原因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仍偏重知识的系统性讲授,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更缺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创新、身心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由于高职生专业定向过早,基础知识先天不足,复合型知识不够,致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岗位置换能力不强,就业渠道狭窄。
  缺乏“名牌效应”,办学效益较低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列中还是“婴儿院校”,办校历史很短,长的也不过三四十年,比起本科院校特别是那些“百年老店”的名牌重点大学,社会影响小得多。缺乏“名牌效应”就会产生“马太效应”,往往使学校争取不到横向经费,吸引不到高层次人才,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加上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一般较小,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办学效益雪上加霜。
  科研意识不强,产学研结合不够首先,由于上述诸多原因,高职院校吸引不了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缺乏科研动力与科研氛围。其次,人们对高职科研存在片面理解,认为科研就是学术研究,而高职教育主要是技能培训教育,科研价值不大。其实,高职院校办学较本科院校更贴近生产第一线,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沿阵地。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把握科研动态,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实行产学研结合,不断实现技术创新。
  教育理念更新不够高职院校特别是那些由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以前没有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其办学模式仍带有明显的中等教育的痕迹。面对高职教育这一新型的教育类型,如何更新教育理念,形成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其面临的严峻挑战。
  办学目的错位,盲目扩招,注重短期行为部分高职院校认为生源就是财源,高职教育要发展,上档次,上规模,就要不断地扩大招生。甚至认为由中专升格为高职是为了更好地扩大招生,于是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在招生上,而不是放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这种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终究会使学校走入积重难返的困境,最终会被社会和市场所淘汰。
  
  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客观上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2006年,我国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社会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市场对高级技能型人才存在急剧扩大的需求。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出许多新的岗位,这些内涵日益丰富的岗位是中职毕业生所不能胜任的。因此,大力发展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成为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之关键。
  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1岁)的增长为高职院校的扩招提供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丁小浩教授指出,2008年之前,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仍呈迅速上升的势头,在2008年将达到最高点(约1.24亿人),之后将逐步下降,但到2020年仍将有8200万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剧增,为高职院校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尽管近几年本科院校也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毕竟数量有限。国家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些说明高职教育将充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社会对高等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成为高职扩招的直接动因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传来高级技工告急的信息。企业因为缺乏高级技工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缺乏竞争力,国家缺乏高技能人才则会影响整个行业乃至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强大的社会需求直接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以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国家的政策法规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供了有利支持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开始试点发展高职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高职教育。1996年9月,《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导向。
  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使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一般是根据地方(社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这种天然的“亲缘性”使地方政府非常关心与支持高职院校的建立与发展。社会各界也日益重视与高职院校合作,并通过捐助、提供实训场所等多种方式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
  就业压力特别是青年失业问题突现,营造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氛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企改革的推进,下岗职工的增加,社会隐形失业率的不断上升,加上待业的高考落榜生,就业困难的中职毕业生,大批失业青年的产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巨大威胁。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对失业青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同时延缓劳动就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
  (二)挑战
  社会认知环境所造成的困境严重阻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由于对高职教育本身的高等教育性质与办学形式的不了解,社会对高职的认知度不高,人们常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高中,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教育。有的学生家长则以为本科院校毕业生是国家干部,而高职毕业生却只能当工人,这样的观念无疑对高职教育造成一定的生源障碍。这些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一些用人单位中,直接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及就业后发展上的困难,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原本就非常艰难的高职招生。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保证招生数量,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自然下滑,进一步加大了高职教育办学的难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