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对农业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作者:陈宏军 王利刚




  摘要:实践性教学是农业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心环节,是区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衡量办学特色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应分析农业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不足,对农业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进行探索,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
  
  农业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高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已渐渐融入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认识实践性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是农业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业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农业高职院校大多是由成人高校转型或由农业中专学校升格的,强化实践教学已经被学校和教师所接受,“黑板上种田,教室里养猪”的现象已成为历史。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注重动作技能的训练,即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模式在做中教、做中学,强化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程度。熟练掌握一项动作技能固然无可厚非,但多次重复的技能训练往往使从教者总是以一种固定程序或运行方式进行,使实践性教学陷入一种僵化的缺乏灵活性的模式中。与国外农业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相比,我国在实践性教学的思想观念上仍存在着误区,并没有真正将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生存、自我发展与创业的能力纳入到实践性教学轨道中,而是更多地注重单项专业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生智力技能的训练。简单能力培养的实验偏多,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偏少。
  社会上对从事农业工作抱有偏见近几年,由于在招生方面的主观努力与客观上生源的相对充足,使得农业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规模日益扩大,然而这些大多来自于农村的学生仍然不同程度地受社会偏见的影响,学农不爱农,“学农没出息”、“上学不种田、种田不上学”、“学而优则仕”等思想仍有一定的市场。曾有人对某镇342名中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愿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只有15人,占4.4%,而这15人也是准备以后考对口高等院校,并不是准备从事农业工作,进入农业院校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一张文凭。2001年,某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仅达到60%,对口就业率偏低的原因,除了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以外,学生就业观念也是重要的因素。对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许多院校都在花大力气进行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就业观念的更新目前仅仅反映在就业与创业指导的教材中,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2005年,笔者在参加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毕业生中的调查发现,大约有30%的人改行从事了其他工作。
  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长期以来,农业职业教育由于不受社会重视,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实践性教学条件远远落后于其他院校,跟不上农业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需求。虽然学校在转型与升格评估的过程中,“以评促建”使得许多院校基本条件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购置了一些适应技术发展需要的仪器设备,如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但这些设备价格昂贵,使用与维护成本较高,发展中的农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短缺,束缚了实践性教学的手脚,导致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只能沿用传统的设备和方法,稍具条件的学校也只是教师演示操作,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过、看见过而已,从而形成了一边是学生不会动手,一边是学校资源闲置的怪现象。实践性教学基地往往是承包出去或者是实行目标管理,弱质的农业产业如何经得起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折腾?承包者或管理者只好采取应付的方法提供实习条件,比较典型的如奶牛挤奶操作,由于操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奶量,学生通常只能看、不能干。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实验、实习指导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素质不高,在教学指导过程中缺乏耐心,对学生所提问题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不能熟练地操作相关的实习实训仪器和设备。实习实训教学师资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缺少专职实验、实习人员,现有的从事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有知识老化的趋势。同时,由于实习实训教师存在待遇方面的原因,指导教师积极性普遍不高。
  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单一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对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仅是通过简单形式的考试,容易给学生一种误导,即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能拿到文凭。而这并不能成为衡量学生的专业思想是否牢固、实际操作能力如何、能否适应今后工作的标准,由此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大量存在。
  
  农业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对策
  
  改进教学方法,使实践性教学从僵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职业教育应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培养动作智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智力技能,使职业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加拿大雷克兰地农学院根据以培养学生能力技巧为本的职业教育观念开发了学生管理农场的课程,简称SMF,深受学生与行业雇主的欢迎。每一个SMF课程均由学生自行完成经营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指导教师参与全过程,但只是听,一般不发表意见,除非学生所做的决定具有极大的危险性。我国东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畜禽营养与饲料”课程中,水分、灰分和粗脂肪等的测定属于综合性实验,主要由学生按照实验课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2~3人一组,在指定范围内选择实验内容,自主参照实验指导进行设备选用、试剂配制、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实验误差分析,实验结束后进行总结与讨论。在实验的准备过程以及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除了参照实验指导书之外,还可查阅其他的参考资料,查找比实验指导教材更简单、更实用的方法。这使学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开拓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培养了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农业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应借鉴这些做法,从解决问题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以某一固定模式完成某项技能为最终目的,而是应以“问题—知识—经验—技术”为主线,使僵硬的技术富于灵性,使实践性教学向着内容活、形式活、目标活的方向发展,真正考虑了学生的适应技术发展需要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改变学生的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实践使学生转变观念,热爱自己的专业,变被动接受实践性教学为主动参与实践性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国际农民学中,传统农民(Peasants)概念与现代农业者(Farmers)概念的区别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话题。我国“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曾就农民与农民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他认为传统户籍制度的陋政体制人为地将从事农业劳动的从业者规定为“农民”,定性为“农业户口”,使中国人产生了农民是一种成分、一种地位、一种等级、一种身份属性象征的代名词。近年来户籍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城乡户口的差别,使“农民”变成了一个非终身制的新概念,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为形形色色的劳动者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正确地定位自己在社会劳动大军中的位置,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技能的农业职业从业者只是一种社会分工而已,并不低人一等。正确地帮助学生改变职业偏见,往往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实践性教学的环节中去,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并提高创业能力。
  产学研相结合,优化组合实践性教学资源实行产学研结合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把基地生产、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对实习基地的生产科研项目采取承包、入股、参与等多种模式,重新组合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实现实践教学项目化,将实践教学活动与基地生产和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生产与科研的良性循环。对技术成熟、投资少、风险小的生产项目,可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承包经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制定计划、生产管理到销售的全部过程,熟悉所有的基本操作技能。这种模式把实践教学由务虚推向务实,既有实践教学的效果,又有基地生产的效益,参加承包的师生都感到有责任、有压力,在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精心组织、精打细算、精细管理,学生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真本领,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实践锻炼。还可以成立科研小组,吸收部分综合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课题主持人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要转换机制,让科研逐渐走上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道路,使科研的进度、成果与效益和每个参与者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调动科研小组师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样,既可以节省一些科研经费,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实践能力与严谨求实的学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