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论五年制高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者:葛乃庆




  摘要:鉴于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薄弱现象,应从五年制高职生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两个阶段分析其先天不足、后天发展畸形的原因,探讨从联合培养模式和创新大学教育模式两个方面改变现状的途径,促进五年制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培养模式;问题
  
  五年制高职生是大学生队伍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他们都是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在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上,他们与三年制高职生和四年制本科生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五年制高职生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发展畸形。鉴于此,必须找到一种符合五年制高职生特点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促进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
  
  五年制高职生生源质量先天不足
  
  五年制高职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经过中考的竞争,一部分优秀考生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余下的另一部分则进入职业高中、职业中专进行实用技术的学习或者终止学习生涯,接受社会培训走上工作岗位。这是在五年制高职教育兴起之前初中毕业生的几种可能的走向。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为一部分未能进入普通高中读书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了一条新的选择道路,可以保证学生在经过两年的高中基础教育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高职院校属于大学的组成部分,这是高职院校能够吸引众多未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的核心因素。与职业高中相比,五年制高职在规模、师资、学生发展的条件机遇上要优越得多,因此,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成为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自觉的选择,也是高职院校近年来走向繁荣的原因之一。但是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中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进入普通高中接受继续教育资格的学生,生源质量先天不足是五年制高职的普遍特点。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获得工作技能与大学文凭两者同样重要。没有一技之长的初中毕业生是很难找到工作或找到满意的工作的。为了能使自己在社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只有接受学校培训或教育,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完善自己。实现了温饱而开始迈入小康生活的我国国民,有了较强的教育消费欲望和承受能力,社会上出现了追求高学历的现象,初中毕业生群体流向高职院校不仅是学生和家长自发的行为,也是社会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自发的又是被迫的。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和五年制高职生弱势群体是社会竞争的产物,生源质量的先天不足从五年制高职院校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
  
  五年制高职生后天畸形原因之一:五年一贯制模式中的问题
  
  五年制高职生入学后必须接受两年的高中教育,这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各高职院校采取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选择与普通高中或者职业高中联合办学,建立联合办班点,走五年一贯制培养道路。这种模式是互利互惠的,一方面,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提供了生源,使其在争取生源的扩招大战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学的师资、场地等教育资源,免去了高职院校不必要的教育资源的建设投资,有利于改善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但是,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在操作过程中很快就暴露出缺陷,其中,与职业高中联合办学和与普通高中联合办学相比,存在着更多的问题。
  首先,师资水平普遍低下。职业高中教学偏重于技能学习,文化基础课次之。文化基础课教师在职业高中基本上没有竞争压力,学历水平、研究水平较低。而且文化基础课教师缺乏普通高中教师的教学经验,尚不具备为高职院校五年制学生进行前期高中教育的充分条件,不足以塑造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初步的文化知识结构,基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格的学生。
  其次,管理模式不适合高职生。职业高中的办学宗旨决定了其特定的管理模式,即要求学生把书本理论运用于实践,注重实践,培养动手能力。五年制高职的办学宗旨也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是在联合培养时期,五年制高职生的任务则是积极认真地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为自己的大学学习做前期准备,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下一个阶段即大学时期的任务。对职高生的教育是要让其走向社会,对高职生的教育是要让其走向大学。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需要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并存于一个教师资源有限、教育场所有限的职业高中环境之内,冲突是明显的,无法营造一个统一安定的学习氛围以调动高职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两种相互冲突的管理模式在实施中也比较困难。
  再次,考核方式不适合高职生。职业高中的办学宗旨决定了其考试考核的标准。职业高中的考试侧重于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考核次之,有些职业高中甚至几乎完全忽略了对文化课的考核。但是五年制高职生则不同,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考核。至于如何考核,职业高中缺乏经验和具体的考核方法。如何检查职业高中对五年制学生的考核标准,高职院校也缺少可操作方案与长期跟踪调查记录,从而对职业高中的检查只能流于书面报告的形式。
  职业高中师资水平的低下、管理模式与考核方式操作的困难,是造成五年制高职生后天发展畸形的原因之一。另外,在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的模式中,虽然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相比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与追求升学率的需要,普通高中必然要把主要的教育力量和时间放在本校学生的学习上,高职生不可能平等地享受与普通高中生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同时由于高职院校跟踪监督系统的不健全,没有高考压力的高职生很容易沉湎于享乐而荒废学业。
  
  五年制高职生后天畸形原因之二:
  大学教育的非科学合理性
  
  当五年制高职生完成了两年高中阶段的教育后,便自动转入高职院校开始接受大学教育,这个过程几乎没有任何考试考核作为前提。因为没有一个考核标准和利用这个考核标准得出的结论对学生做总结性的分析,也没有对高职生学习效果的跟踪调查结论,因此高职院校对高职生源是否已经具备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文化基础,是否已经为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做好了一切准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因为在联合培养期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缺少针对五年制高职生的系统的考核方案,在其转入大学就读之际,高职院校也没有任何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所以五年制高职生与三年制、四年制高职生之间的水平差距非常明显,他们的知识结构薄弱,没有压力的高中生活难以使他们养成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因为知识的贫弱,他们的思想不成熟,思维方式简单。
  首先,对于这部分特殊群体,大学教育并没有能够施行正确的、特殊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弥补五年制高职生的知识缺陷。究其原因,高职院校缺乏跟踪调查与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能力状况不了解是关键。五年制高职生要经过两年的高中课程学习后才进入三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他们的大学学习时间与经过高考而升入高职院校的三年制高职生在校学习时间完全相同,虽然五年制高职生的文化基础与三年制学生相比存在差距,但是他们在三年的时间内需要与后者一样完成相同的课程,修满相应的学分,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之前,高职院校只能采取同一种教育模式。
  其次,高职院校对五年制高职生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状况缺乏系统的考核机制,未能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即使学生本学期的课程一半不及格,仍然可以补考或重修,而没有勒令退学的处分,因此五年制高职生的补考、重修现象十分普遍,而且在缺乏淘汰机制的前提下补考重修也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这种保护模式虽然可以消除五年制高职生对可能被取消学籍的恐惧,但是无法消除高职生不求进取的懒惰心理,更无法消除与三年制、四年制高职生之间原本已经存在而且不断扩大的学习差距。在整个大学时期,五年制高职生都处在这种保护模式之下,这种没有丝毫竞争力的保护模式,使五年制高职生永远跳不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弱势群体的圈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