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浅析二年制高职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作者:郑晓峰 段丽华




  摘要:结合国家制造业人才紧缺的现状,明确二年制高职制造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提出依靠产学研合作、校企结合的方式对二年制制造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关键词:二年制高职;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才刚刚起步。迄今为止,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达1091所,在校生占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的50%以上。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变化,目前我国经济的各行各业尤其是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尤为迫切。《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逐步过渡到二年制,提出尽早解决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中谈到:“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这样做,既有利于当前缓解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在“十一五”期间,中央将重点扶持建设100所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办学实力雄厚、就业率高、辐射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能起示范作用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使100万在校生直接受益,为社会解决200万人次的各类培训。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指定的国家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院校之一。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面向市场,办学形式灵活开放。为了满足制造业人才的需求,我院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对二年制高职制造业紧缺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明确二年制高职定位,以防盲目拔高教育标准
  
  二年制高职的奋斗目标是办好二年制高职的首要问题,该问题不明确,以后的发展就可能走很多弯路。二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和三年制高职、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多区别。因此,二年制高职院校不能好高骛远、哗众取宠地跟风,而应当准确定位,防止盲目拔高教育标准而偏离实际。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普通高等教育强调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强调某一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二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也有区别,其区别不仅表现在年限的长短上,还表现在二者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高职教育由三年制逐步过渡为二年制,主要是为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相对于三年制高职来说,二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具体,岗位针对性更强。
  依据上述分析,我院把二年制高职教育定位为:在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为制造业等领域培养岗位针对性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二年制高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二者反映了二年制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
  通过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以及企业调查等手段,我院在深入研究和讨论之后认为,二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制造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学习期限为两年的高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例如,我院二年制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数控原理、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从事数控加工工艺制定、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或数控设备的操作、调试、维修的高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我院提出了“一个基础,两个特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即以综合素质为基础(包括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劳动素质),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应用性并加强德育教育的作用。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培养人才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因此,二年制高职有利也有弊。比如在迅速满足企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的同时,毕业周期的缩短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课程的大量缩减会导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降低,不利于学生就业面的拓宽。而就业率降低又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源。
  为避免上述弊端,最好的途径就是构建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校企两个主体共同培养人才。其一是实行校企合作,使实践与理论教学进行整合,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高职生顺利就业的最大筹码。其二是根据企业的需求状况,校企共同构建二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措施如下:
  (一)校企重构二年制高职制造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开发二年制高职教材
  要在减少一年课时数的前提下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唯一的途径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对课程体系的重构。新的课程体系以联合办学的企业需求为主,以理论基础课为实践教学服务的观念为宗旨,重新规划普通文化课,突出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对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优化、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岗位针对性,并适当设置选修课,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其中,实践课(包括毕业实习、实践)接近50%,并采用理论和实验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认证课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控技术应用能力、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能力、企业生产管理能力以及基本素质及能力。图1为我院二年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图,图2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能力构成图。
  
  
  为适应二年制高职教学的需要,我院和联合办学企业共同开发、建设教材。例如,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奇瑞班”教材就是由企业、行业领导、技术骨干以及我院的“双师型”教师共同编写而成。
  我院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培训,吸取专业前沿知识、技术,不断充实和完善教材,目前我院“双师型”教师先后出版了《数控编程与加工工艺》、《数控机床及其使用维修》、《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CAD/CAM实训》等实训教材。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我院组织教师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到企业参加生产与过程管理等形式的培训,或在本校实训基地进行“真刀真枪”的操作,强化教师在该领域或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行业协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博览众家之长,为己所用。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基础理论课教师,都必须掌握有关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其次,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我院从联合办学企业聘请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师以及能工巧匠等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岗前短期培训,然后充实到我院的师资队伍中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再次,通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观摩教学、电子课件大赛、技能比武、“老带青”、“一帮一”、青年教师上课准入制等一系列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从而逐步拥有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企业最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上岗即能顶岗或通过短期培训即能顶岗的毕业生。因此,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行校企合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高质量、高标准二年制学生的必要前提。
  首先,我院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作为国家数控实训基地,我院先后投资购买了加工中心2台、数控铣床16台、数控车床17台(含全功能型)、数控电火花机床2台、数控线切割机床2台、三坐标激光对刀仪1台、宇龙仿真软件60节点、CAXA仿生软件56节点、UG、ProE、CAD/CAM应用软件、数控维修设备4套。按照理论与实践比例1∶1的方案,边讲边练,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校内教学实验、实训室模仿企业环境,配备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设备,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作,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其次,建立全方位的校外实训网络。校外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依托,我院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有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他们参与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研讨、审定、编制出贴近市场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部分单位试行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方式,清华大学连续两年录用我院在全国、省数控大赛中的获奖选手,这些人现已成为技术骨干。目前我院和合肥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富士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富港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广州宏仁电子、南京飞利浦公司、上海天泽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训和就业协作关系,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一条龙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