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职业教育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服务的战略研究
作者:齐守泉
关键词:职业教育;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人力资源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状况与发展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正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抓住机遇,把山东半岛建设成为面向日韩及欧美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不仅可以促进半岛地区经济崛起,提高半岛地区产业整体素质与综合竞争力,而且可以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力与带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在山东省形成“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赶上”的新格局,还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做大做强新山东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半岛制造业基地现状山东半岛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个设区城市和22个县级市,土地面积为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900万人,分别占山东全省的46.6%和43.0%。2004年,半岛城市群国内生产总值为9600亿元,占山东省GDP的64.0%,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拉动经济增长10.9个百分点;8个城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固定资产投资依次占山东省的69.1%、67.8%和67.6%;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山东省的85.9%和84.2%。8个城市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380.9亿元,占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的82.8%,比上年增长30.4%,拉动工业增长25.2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
1.半岛制造业基地产业结构状况。(1)半岛制造业基地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的比重最大,比第一和第三产业之和还要多,而且还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比例占70%。(2)半岛制造业基地内部产业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结构趋“轻”。主要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家电、建材、新材料等为主要支撑,汽车、船舶制造等重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二是结构层次偏低。半岛地区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海洋药物、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产业规模较小,还没有成为区域性的支柱产业,许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技术产业在半岛地区还有许多空白。三是结构发展趋同。在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的工业结构中,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家电、建材等产业门类占有较大比重,结构趋同(见图1)。
2.五大产业群发展状况。半岛制造业基地已初步形成五大优势产业群,包括交通运输设备产业群、纺织服装产业群、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群、化工医药产业群和食品产业群。2004年,这五大产业群工业总产值约2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其新增产值占基地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0%以上。
3.制造业基地存在的问题。(1)缺乏高素质劳动者与专门人才。国内外大企业因为人才缺乏不能在半岛落户,例如台湾一家企业在烟台投资计算机项目,急需各类IT技术及管理人才,当地无法解决,只好向全国招聘。(2)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不足。目前,半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足4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该项贡献率已经超过70%。长期以来,由于存在重产品开发、轻制造技术应用的倾向,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3)产业集群化水平较低。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广东。济南的汽车、青岛的家电虽然具有一定的集群化程度,但产业链较短,尚未达到高水平。(4)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山东省每年至少需要补充制造业技术工人40万人,而山东省技校现有培养能力只有10万人,缺口在30万人左右,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紧缺。以上四个问题无一不涉及人才,因此,必须针对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人才现状及未来需求,充分发挥山东省职业教育对制造业人才储备与培养的优势,特别是应加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及规模的调控,以适应并更好地促进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
发展目标依托半岛都市群,明确中心城市的地位与职能,对内构建合理的产业链分工,对外积极参与日韩产业协作,建成中国北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1)在横向上。一是要向外辐射,即沿胶济铁路产业链,在山东半岛迅速形成半岛板块、鲁南板块、鲁东南板块与黄河三角洲板块四大经济区,呈现向外扩散趋势。二是要向西推进,即以半岛制造业基地为核心,以半岛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形成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赶上的发展格局,与沿黄地区产业对接,带动西部崛起。三是要向上提升,目前,半岛制造业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较低,随着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发展,应逐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高附加值。(2)在纵向上。从2003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以上;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6∶50∶44;使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94%;利用外资年均递增40%;制造业产品出口创汇年均递增30%;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建成日韩产业转移基地,使半岛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人才状况与人力资源需求
半岛制造业基地人才状况(1)据统计,2004年山东省人才总量约650万人,占总人口的7%。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48%,约310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16%,约100万人。半岛8个城市人才总量占56%,专业技术人员约170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56万人。(2)据不完全统计,半岛制造业基地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程度较低,其中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占3.5%,专科(高职)以上学历的占11.7%,中等文化程度的占52%(中等职业教育占35%)。而在“长三角”地区,在200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已达13.8%。(3)2004年,半岛制造业基地技术工人总量为170万人,其中有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13.6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8%;中级工约60万人,占35%;初级工96.4万人,占57%。
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人力资源需求(1)规模需求。2003年,山东省制造业人才为89.9万人,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的18.1%;预测到2010年,山东省制造业增加值将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对制造业从业人员的需求将稳步上升,人才需求总量约为235万人。(2)结构需求。应合理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以中职为主,扩大规模,为制造业基地培养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职业技术人才。(3)质量需求。需培养一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敢于创新、技能过硬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
制约制造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主要问题
山东省中职教育制造业人才培养情况(1)总体规模。2004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为51.98万人,在校生132.95万人,毕业生33.84万人;2005年毕业生33.72万人(见图2)。(2)专业设置。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现有专业218个,设置专业点4716个,其中为交通运输设备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化工医药产业和食品产业五大产业服务的专业76个,专业点达2098个,2004年招生25.04万人,在校生数65.46万,加上技工学校,2004年招生数约为30万人,占当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数的57.71%(见下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