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作者:苏俊玲




  大力吸引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有赖于“精神家园”的涵养基础,需要多元文化土壤的大力支撑以及资源高端投入的有效保障。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已有的人才政策。与此同时,应在完善城市总体形象上下工夫,形成更具人文气息的城市风格,努力打造国际化的城市形象,全方位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包括优质的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条件以及与知识版权相关的新闻出版等方面的配套工作,以此吸引国际创意人才。宽松的社会氛围对于创意人才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尽可能地破除地域、年龄、学历、职称、性别等等带来的种种限制,对创意人才抱以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出现“创意偏差”,尊重并鼓励新创意的形成。此外,要努力做大做强不同类型的创业产业集聚区,形成品牌效应,使之成为创意人才向往的工作地点。
  努力培养创意人才除了发掘、引进创意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工作,可以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外加国际职业认证的培养模式,这对于加快我国创意人才的成长可以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培养创意人才的渠道可有以下几种:
  1.将创意人才培养列入政府计划。2004年11月,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创意人才的培养列入计划,在广告业、建筑业、数码媒体业、工艺品产业、文化产业和设计业六大类行业中挑选有潜力的创意型人才列入培养目标,首选目标定位在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上,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7类,涉及40个职业工种(模块)。2006年2月,人事部出台了专项政策,扶持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与继续教育。据了解,人事部将以软件、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库、动漫、游戏等当前紧缺人才领域为突破口,确立10个重点专业,完善课程与教材,建立适合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信息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测评体系,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创意人才。
  2.创建专业学院,设立研究基地。2005年4月,由复旦大学联合上海文广集团等单位共同投资创建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SIVA)在松江大学城正式成立,该学院是一所综合性新型艺术类本科院校,培养各类复合型艺术设计和管理人才。坐落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内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成立于2004年7月,目前该基地已形成一整套相关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条途径为动漫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紧缺人才。北京游戏学院从2005年9月招生以来,已有十几所大中专、高职院校与其联合开办游戏专业,另有几十所院校与游戏学院达成了合作意向。该校选择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并在游戏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与深厚基础的职业培训机构合作,推出了游戏专业学历教育,旨在为游戏产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3.职业培训。对已经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是培养创意人才的一条捷径,从事培训的主体可以是高校、政府劳动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相关的企业。在现阶段,高等院校由于受到专业与学科的限制,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但如果能利用现有的丰富的科技与智力资源,与创意产业界和政府主管部门合作,承担起创意人才培训的任务,则一方面可以缓解创意人才紧缺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等院校创办相关专业、为创意产业大规模培养专门化人才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4.成立服务机构。2005年4月,我国首家创意产业发展服务机构在上海宣告成立并开始运行,与此同时,全国第一家创意产业协会也在上海挂牌成立,同年11月,上海市经委和统计局编制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五个重点行业,即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与时尚消费创意,这一举措无疑为上海市创意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5.进行资格认定。2005年12月,上海举行了2005年度工艺美术任职资格考试,这是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对工艺美术专业系列的首次考试,通过考试者获得由市人事局统一颁发的《上海市工艺美术专业资格证书》。首次工艺美术专业任职资格评价工作的全面展开,不仅拉开了上海市创意人才培养的序幕,也将为上海培养和引进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发展新一轮都市型创意产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国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口号。创新离不开创意,以文化和知识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已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直接现实,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创意产业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资源,创意人才不仅是构成创意产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且是从事创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因此,应利用各种手段发掘人才、创造各种条件吸引人才、想尽各种方法培养人才,不但要加强大专院校与创意产业相关的院系、研究基地的建设,还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与机制,从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为创意产业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如忠.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李业岩.寻找新生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OL].文化发展论坛,http://www.ccmedu.com 2005-11-22.
  [4]李阳和.中国动漫的羽化之痛[N].中国财经报,2006-05-24.
  [5]长城战略咨询.中国创意产业的现状与趋势[J].新经济导刊,2006,(5).
  [6]薛童.中国创意经济报告[J].新经济导刊,2006,(5).
  [7]毛焕玉.职业教育要关注文化创意产业[N].中国教育报,2006-07-19.
  作者简介:
  苏俊玲(1971—),女,安徽马鞍山人,讲师,现在华东师范大学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及比较职业教育学的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