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作者:高利兵
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推进新农村建设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必须更新观念、加强统筹、把握定位、提升能力,增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首先要更新观念思想引领行动,观念影响发展。区域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理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现实,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涵盖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在内的对象终身化、发展社会化、运作市场化、投资多元化、竞争国际化的大职教观。政府应理性认识职业教育,切实从思想、政策和行动上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稳定、抓发展的观念。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以“联动、协同、共赢”的思维,统筹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政策导向和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树立培训观念,做到先培训、后转移,鼓励农业人口发展为技能型“蓝领”。要在思想上、政策上、待遇上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出台有力的支持政策,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弘扬科学的人才观,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以及技能人才地位低、待遇低的现状。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加强统筹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离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无法取得整体和长远的社会效益。(1)政府要切实负起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完善联席会议制度与领导联系职业院校制度,形成分工协作、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2)要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发展机制和政府、用人单位、学习者共同分担费用的教育培训机制,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公办与民办互补的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格局。(3)要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体系,一方面,要根据办学规模、培养成本、专业优势、发展前景等核定财政拨款,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倾斜,以保证职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要将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经费适当用于农村职业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捐资助教。同时,对农村中职学生应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及优秀学生奖学金、贫困学生助学金政策。(4)要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地方性法规,从法律上明确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执法检查和督察,进一步落实就业准入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建立劳动力市场预测评价机制,及时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5)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中职与成人技校为基础、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要建设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使之成为县域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推广、扶贫开发、创业孵化以及普及高中教育的重要基地。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的是把握定位从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看,面向全民、面向就业是主流方向,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发展转移的重心;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是职校办学的主导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校的基本定位与改革方向。在持续抓好学历教育、提高新增劳动力素质的同时,应根据农业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城镇化需要,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由“简单劳力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就业行业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的特点培训农村劳动力。一方面要开展转移培训。一是技能培训,即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用工需求,培训实用性劳动技能,重点抓好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二是职业培训,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传授岗位专业知识与安全操作知识,实施职业技能鉴定;三是创业培训,即对有一定发展潜力与技术、资金优势的生产经营大户和农民企业家进行高新技术与经营管理能力培训,为自主创业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开展农技、农机培训和乡村干部培训。一是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新式农机具推广应用培训,培养农民技术员,孵化农业大户;二是开展针对乡村干部的农村政策、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其素质水平与工作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可依托职成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重构县、乡、校三级农民教育网络,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以实践操作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形成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以素质培训和岗位培训并重为特点,以职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为目的的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模式。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是提升能力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要单独制定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突出技能水平评价,改革管理体制,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示范普通高中与企事业单位及行业组织要帮扶职校,支持农村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与生命力之所在,随着城市与农村主导产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对农村劳动人员和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职校要根据市场需要和供求信息自主调整专业设置,促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使培养目标与市场保持一致,实现教育培训与就业的紧密对接。要改革教学模式、德育形式与管理方式,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公司﹢农户”等办学模式,完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引导农村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张昭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2]马庆发.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现代价值与行动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3]教育部.二〇〇五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4]车秀兰.关于职业教育人民性政策实践方向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5]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条件、难点和着力点[OL].210.72.36.22/tjfx/yjck/200607040014.htm.
作者简介:
高利兵(1963—),男,安徽枞阳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宣城市教育局教研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管理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管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