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论传统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冲突
作者:尤 伟 刘玉杰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冲突
直觉思维是一种与情感经验密切结合的认识方式,以把握整体为目标,往往以片言的形式直达事物的本质,点明运用的关键,而不重视严密的逻辑推理与体系的形式构造。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将注重直觉的致思途径巩固、发展起来,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十分忌讳人们运用逻辑的武器对神化了的封建统治秩序提出质疑和非议,致使注重直觉的致思途径畸态发展并在社会意识中表现出来。与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相一致,我国传统教育的直觉特征根深蒂固。
首先,传统教育多以传授知识为主,传授知识多讲“顿悟”和“体悟”,不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与论证,一切都无须作具体分析,只要体会领悟就可以了。这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是纷扰变化的生产现象,许多事情是不可预测的,而且生产过程不尽相同,静态的领悟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只能是劳而无助,即使要想体察也只能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而不是在课堂上。但现实是职业教育的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进行的,靠的是书本而不是生产现场,在这种环境下,职业教育能否成功的确值得怀疑。
其次,传统的致思途径重视经验,忽视抽象的思维创造能力。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在课堂上讲理论,在生产中凭经验,理论是课堂上讲的,用来对付考试,经验是生产中用的,是一种实用技术。两者互不相干,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这就形成了有理论知识用不上,或是不会用、用不了,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不能指导实际的现象。使得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失去了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探索的能力,失去了向上突破的创造力,最多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当一名普通的本分的工人,这是职业教育的悲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科学技术教育。从掌握和运用技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角度考虑,可以将技术大体上划分为以“悟性”为主的技术(简称“悟性技术”)和以“理性”为主的技术(简称“理性技术”)两种类型。“悟性技术”主要是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直观体验为基础确定技术发明、设计和实施的原理,以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为主要载体,采用手工作坊或工场的传统管理模式,通过师徒传承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悟性”即直观体验的能力,“悟性技术”的传授主要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对技术对象的特性、工艺标准、质量与效能等都是靠悟性来把握的,其中理性的成分是对某些规律性的认识。而“理性技术”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确定技术发明、设计和实施的原理,以大机器生产为主要载体,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工艺标准,通过正规技术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理性技术”也包含某些经验技艺甚至诀窍的成分,但比例很小,其极端形式是高度的自动化。从形态特征上看,“悟性技术”推崇智慧、经验、灵活性,而“理性技术”强调知识、理论、规则性。“悟性技术”具有自身特殊的优点,能够在“理性技术”尚不存在或尚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地方,通过积累经验和技巧,帮助人们迅速了解技术对象的性能,找到解决技术难题的途径。“悟性技术”有其不容忽视的弱点,由于缺乏科学理论基础,在严格性、精确性与量化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否认,“悟性技术”在我国的技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从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角度讲,我们习惯于接受和使用“悟性技术”,但随着产业技术的升级,“理性技术”即将占领主导地位,但在我国的社会文化土壤中还未能根深蒂固。科学技术成果可以引进,但孕育科学技术成果的科学精神和文化前提却无法移植。职业教育对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念、科学思想方法的理性思维的教育尚有欠缺,这会给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带来相当大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几乎是无影无形的,对于习惯于直觉思维方式的人们而言几乎是无法觉察的。
但是,冲突不是绝对的,任何事物总是在冲突中互相吸收而走向融合。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加以整合,使其在新的层面上与职业教育相适应,在冲突与融合中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也会在传统文化中吸取新的思维要素,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获得存在与发展的更大空间。
参考文献:
[1]刁培粤.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刘长林.中国智慧与系统思维[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
[3]李锁华,梁重言,方志军.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科技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梅宗奇.论跨文化理解中的技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41-44.
[5]蔡乾和.作为文化和具体知识的技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6):24-27.
作者简介:
尤伟(1977—),女,江苏射阳人,硕士,江苏盐城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刘玉杰(1975—),男,甘肃会宁人,新疆喀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科学方法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