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工学结合中的学业促进行动与评价体系

作者:程智谋




  冲突管理学生处在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进入企业后,学生很容易形成与指导师傅、企业员工、顾客、企业领导层甚至学生群体内部的人际冲突,与企业工作要求不匹配的能力冲突以及因其他事由产生的内心冲突。这些冲突有些是潜隐的,有些是以剧烈的形式外显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甚至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如犯罪及人身安全问题等。因此,学校对工学结合中的冲突管理就显得很重要。关键不是在冲突发生之后的应激反应速度,而是制定科学的冲突防范管理机制及实施措施的力度,早发现,早化解。应采取个案追踪、同伴友谊、心理辅导、集体关怀等方法,使矛盾冲突化解于无形中,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合理贡献鼓励学生的合理贡献,就是本着校企互惠互利的原则,从校企关系的和谐中使学生的学业收益最大化。学生的合理贡献主要有合理化建议、志愿活动、文艺演出、企业宣传以及业务支援等。学生对企业的贡献,是学生主动改善与企业及师傅的被动依附关系的努力,增强双方的互信及彼此的依存度,使学生更深入地融入到企业的业务运营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促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与合作精神。
  工学手册编写学校应针对不同的工种编制不同标准的工学手册。工学手册应体现工学的目标性与过程性,明确学生的工学任务与能力分解事项。学生通过定期填写工学手册,能够反观自己每日任务的完成情况,肯定成就、经验和长处,反思教训。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调整心态,从细处着手改善工作方法,也有利于实训教师对学生工学状况的了解、检查与评估。
  数据与案例统计工学数据与案例统计从工学前期就应开始,一直到工学期间、期后,甚至延续到学生的就业期。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为学校建立工学数据库,方便检索,提取信息,总结规律,科学利用,指导以后的实训工作,科学调整工学方案。这个数据库包括学生技能入岗前的操作成绩、工学期间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评价量表等指标,以及学生状况、反馈意见、企业建议、失败个案、实习标兵、毕业生风采等案例。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工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制度,全局统筹,定人员、定制度、定资源、定方法,深入工学一线,做好数据及案例的记载、审查与入库。
  学业促进行动评价体系
  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学业促进行动的评价是对工学期间的绩效进行评估,对工学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学校要树立工学质量意识与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建立工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制定全面的、可操作的工学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形成工学质量分析、评价与反馈制度。
  按照评估对象,学业促进行动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三类。
  (一)企业工学环境评估
  这项评估主要是评估企业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学生的工学活动。可以根据以下指标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等级评估,作为选择、进入、续约与退出企业的决策依据。
  合作意愿主要是衡量企业领导层对工学的认可程度,评估企业以往的工学结合经验及情况,了解企业是否愿意建立长期的协议合作关系等。
  安全环境主要是考虑企业的生产条件、安全保障是否达到学生工学的安全标准,能否保障学生的尊严及身心安全,是否出现过度使用学生、强迫学生劳动及侵占学生利益等情况。
  组织支持主要是确认企业管理层对工学的认可与支持程度,是否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及制度落实工学,是否有企业实权管理者负责工学工作的接洽、协调。
  员工文化主要是评估企业人际环境对学生工学的宽容程度,企业员工对学生是悦纳融洽、热心引导,还是存在排斥、拒绝合作的倾向。
  师傅辅导主要是评价师傅对学生传授技艺的程度,考察师傅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专业技术上获得的水平认可度,评估师傅在技术传授过程中的奉献精神,在传授方法上的灵活性以及学生习得成就的大小。
  (二)实训部门指导能力与实效评估
  这项评价主要用于评估学校实训组织的运作以及工学培训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评估小组对照工学计划与工学方案,通过查询工学情况记载、实地走访及企业与学生的反馈,验收实训教师小组在改善工学状况与学业促进效果方面的努力和绩效。
  人力资源主要是对实训部门的实训教师培训提升、人员选任、权责分配等方面规划发展的评价。
  方案优劣主要是对周期性的工学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完备性及适应性等方面的评价。
  计划调控主要是对工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控制以及变更方面进行合理性评价。
  与企业合作主要是对实训部门与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以及推动学业促进的实效性进行评价。
  应激能力主要是对实训部门在出现紧急事态时的紧急处理、止损救济能力进行评价。
  目标达成主要是对与预设目标相比的工学实效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三)学生学业提升效果评估
  这项评价是学业促进评价体系的中心,能直观、全面地反映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为求科学、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工学效果,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多元的评价主体、多种角度、多样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促进效果展开评价。评价的主体有企业评价、学校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方法需要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期前期中评价与期后评价相结合。为了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工学促进的建设性作用。在学生工学的过程中,实训教师通过经常性的测评,可以诊断性地调节、改进学生的工学活动。学业提升评价体系应从四个方面评估学生学业的提升效果:专业技能、职业意识、人际沟通与自我管理,这四个方面又可以具体细分为很多评估小项。
  自我管理主要是评估个体在组织纪律、道德规范、心理调节等自我约束方面的表现。
  专业技能其中的“顶岗技能定位”,主要是评估学生在具体岗位上学习的技能在职业需求中覆盖范围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以及是否为职业需求的关键技能。同时应鼓励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中的主动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在评价小项“业务合理化建议”和“技能改善与创新”中应得到体现。
  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对于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施展专业技能,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树立职业意识需要学生具备认同感、责任心、适应性以及合作与竞争的观念。
  人际沟通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具备了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能否因此产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
  [2]温从雷,王晓瑜.芬兰学徒制培训基本特征和质量管理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0).
  [3]聂劲松,白鸿辉.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合理内核与改革实施[J].职教通讯,2006,(5).
  [4]向才毅.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06,(9).
  作者简介:
  程智谋,杭州人民职业学校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