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工学结合中的学业促进行动与评价体系

作者:程智谋




  摘要:目前,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从愿望到制度、从制度到行动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各职业院校应在工学互动中实施全面的学业促进行动,重视工学结合实践中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从基础层面、实践层面促进半工半读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业促进;评价
  
  建立与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是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半工半读这种学习制度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迥异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制度,而要保障工学结合的学业成效,就必须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内在规律与本质要求的学业促进体制,实施学业促进行动。
  学业促进行动的涵义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目标,与企业的管理层、技术层合作,充分挖掘与利用制度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共同促进学生融入企业业务流程中,高效掌握职业关键技能,培养职业意识,以系统提升学生工学结合期间的业务水平为核心内容而实施的行动措施。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并不忽视企业的利益诉求,而是为了寻求双方、甚至多方的利益结合点,建立起更紧密、更广泛的联系。
  
  工学互动中学业促进的现状
  
  目前,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业促进行动总的特征是处于起步、探索的实施阶段,行动能力偏弱。
  制度层面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是一种组织化、系统化的社会行为,需要给予制度、法律上的保障。工学结合虽然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在实践中,半工半读还只是处于部分院校试点的阶段,还缺乏保障学业促进的统筹、协调的制度环境。学校进入企业如何实现教育协调与教学指导的权利,企业应如何分担、履行工学结合中的责任义务以及双方的权益维护、矛盾仲裁等,都缺乏明确的制度性安排。
  学校方面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决定,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远没有形成平等意义上的契约关系,学校往往处于上门求助、利益妥协的一方,缺乏谈判的话语权。为了获取企业的支持,学校往往在岗位安排、学生管理与学业指导上作出退让,甚至放弃、牺牲学生必要的利益。学生被送进企业的大门,学校实训教师只是在车间门口点一点人头,学业促进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个别学校的学生甚至沦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
  企业方面受成本利润核算的影响,许多企业对半工半读与工学结合往往并不热心,校企双赢的案例为数不多。企业的组织运营、工序流程都是经过精准设计的,适人定岗。学生的入岗参与,势必对企业的正常运作造成干扰,增大了企业的生产差错率;企业对学生的学业辅导,也分散了技术员工的精力,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特别是技术型、销售型与贸易型企业,往往涉及许多商业秘密,企业出于保护的本能,也阻止学生进入业务流程,学生也就难以学有所成。因此,在企业社会责任心不强,缺少税收等优惠政策激励的状况下,企业对工学结合的学业促进是持消极态度的。
  
  在工学结合中实施学业促进行动的重要性
  
  实施学业促进行动是学校积极进取、寻求协商共赢的重大举措在当前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发展的现状下,一方面期待国家对工学制度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面对工学结合的不利形势和窘境,学校应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应对阻滞,打破僵局,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寻求工学结合的突破和出路,寻求校企双方的融合与互信,把学生从企业的外围推近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上。实施学业促进行动,要加强学生的适岗教育、纪律教育和企业文化认同教育,替企业保守商业秘密,积极宣传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共建组织文化,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可以保障学生培养效果,维护学生权益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全面推进工学结合的深入发展,可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深入到生产车间,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企业改善合作态度、工学条件和业务指导,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提升职业素质,完成工学目标,身心安全、报酬取得等权益得到保障。
  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实现工学互动提升的实践意义工学结合的实质意义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促进理论的升华。由于学生的心智结构还不具备完善的系统性,往往会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因此,实施学业促进行动,就是要促成学生把课堂理论与工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效用规律,把技能稳固与心智开放结合起来。有了科学的学业指导与促进,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不再是机械地完成作业,而是用心体验,用脑思考。这种理论思维开放的容构性,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深入学习。
  
  实施学业促进的行动体系
  
  (一)工学前期的学业促进行动
  建立校企协调机制学校与企业的工学结合应有不同层级的协调机制。在战略层面上,应确立双方共同的长远利益目标,制定校企合作的长期规划,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策略层面,应签订常规合作协议,组建半工半读领导、协调组织,明确双方在工学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在措施层面,应以促进学生的学业为中心,具体协调好岗位调配、师徒关系、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关系。
  制定工学培养方案工学培养方案是学校与企业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的。该方案应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实践模式转变。在方案中,应当采取灵活分段的方式安排好工学的时间、内容和方法,把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实训教师素质实训教师直接面向工学一线,与企业方共同合作,具体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形势下,实训教师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面对市场的观察、反思与应变能力,不断改善实训工作,使工学实践能敏锐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应具有与企业协调、沟通、谈判的能力,既尊重企业的经济与文化利益,也要维护学生的工学权益与身心利益。
  开展适岗预备教育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工学实践,是从课堂过渡到车间,从课堂学习切换到企业生产劳动。为了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学业顺利开展,减少不必要的挫折感,必须加强岗前预备的教育工作。开展适岗预备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职业角色教育。教育学生善于积极转换角色,具备面对新环境的角色适应能力,做好承担责任、独立面对的准备,克服不愿长大的异常心理。(2)企业知识解读。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管理模式、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企业文化及岗位要求等。(3)职业愿景描述。以毕业生通过工学实践开始走上成功之路的案例,加强青年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情感动员,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具备积极面对学业困难的勇气。
  (二)工学期间的学业促进行动
  协商共促在工学结合实践中,校企双方合作的协议、制度是管理的基础,许多事务需要双方共同协商,甚至是双方一起在生产车间里决定的。与企业方面的相互沟通协商,不仅能向企业方介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能力倾向,也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进展,有利于学生岗位的合理调整、流动,有利于实施或改善学业促进措施,使学生的工学实践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必须改变“怕麻烦对方”的想法,因为这种担心的结果反而会给企业方一种热情不高、关心不足的印象,也会影响到对方行动的积极性。
  问题标签由于学生是顶岗实习,实训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少,接触时间较短,这就对教师的实习指导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这种情形下,既要对学生的学业有所促进,又不能干扰学生的正常作业与企业的正常生产,问题标签法应该是一种具有适用性和实效性的常规方法。这种方法是综合考虑到学业的总体要求、学业进展状况与学生个体状况,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指明学生努力探索和训练的方向,同时收集、解答学生的问题。学生接受了教师的问题标签,便会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或努力钻研,或主动询问,或合作探究,从而使学生主动扩大学习领域,增加技能学习的广度、深度,突破学习的“高原反应”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