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从非专业素质缺失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作者:龙卫兵 吴蜀湘




  改革高职课程设置体系,加大非专业素质课程设置比重要改变过去单一专业核心的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以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培养并重的双核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不仅要把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和实施性教学计划中,而且要加大并保证其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相应比重,并配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设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其与专业素质教育一起共同构成高职学生职业与人生支撑的双翼。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技能的提高。”高职教育所授知识不能简单地成为从业者的生存工具,更应该成为其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源泉,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应该善于工作,而且应该懂得生活,不仅能现实地生存,还能良好地发展。超越技术生成与精神建构二者的对峙,应成为高职课程建设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的主要奋斗目标。
  构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素质教育体验平台,强化非专业素质认知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靠课堂讲授技能、在教室让学生感受职业素质的做法,导致知识获取与岗位分离、专业素质认知与非专业素质认知分离、非专业素质获取与真实岗位分离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对非专业素质重要性的真实理解与把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一种实现知识获取与岗位认知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使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由割裂转向统一,使非专业素质获取与真实岗位由分离转向合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让学生顶岗实习,身临其境地感知和获取岗位素质。在企业里,学生身兼员工身份,有完成大学课程的任务,也有工作责任和工作要求,需要按行业标准完成相应的工作。只有工学结合,才能创造出技术教育工厂化、车间化的真实环境与职业氛围,才能构建师傅与学徒的技术教育的传递链条,才能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经历与体验,得到企业文化、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感受与体验。也只有在这种真实而非虚拟的工作情境中,学生才会形成刻骨铭心的内心感受,有明确目的和针对性地了解和获取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感知非专业知识在职业生存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把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
  构建以全面素质发展为核心的学生考评机制必须把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锻炼以及个体发展状况作为至关重要的指标,纳入学生学期考评体系,并将其作为学生评优与推荐就业的必备条件,使学生把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逐步形成完善的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使其与高职学生专业素质评价体系一起,共同构成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雪.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
  [2]胡宇彬.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3,(5).
  [3]谢苗枫.高职,如何才能“高质”[N].南方日报,2005-01-20.
  [4]别让非专业素质成为就业“短板”[N].中国教育报,2007-01-13:(2).
  [5]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N].光明日报,2006-10-28:(7).
  作者简介:
  龙卫兵(1967—),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