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应然目标
作者:刘明富 印建清
道德人格教育的价值目标: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人的素质的提升与发展,个人素质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是道德进步与否的标志,也是道德人格教育的价值目标。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道德人格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和正确的道德认知与价值判断标准,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道德人格教育的实践目标:追寻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价值坐标系青年学生的道德人格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信念、道德行为与习惯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既要坚定理想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又要创设道德情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并在道德行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健康的道德人格。正如康德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途径
健康道德的培养既依赖于相应的道德认知,又取决于道德的实践选择,在“知与行”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道德情感与意志这一动力中介。所以,道德人格教育应是突出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辩证统一的,融知、情、意、行于一体的主体性教育。
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准则及其意义的感性与理性认识,既包括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也包括根据这些知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理解道德知识,道德知识的理解就是使学习者了解具体道德规范、准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范与准则。首先,要密切联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调查了解其业已形成的道德认知以及对现实的需要,帮助他们消除接受正确的道德知识与规范的心理障碍。其次,要不断优化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赢得教育的主动权,使受教育者“见贤思齐”。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优秀教师的人格应该是道德品质、意志作风、智慧能力三者的和谐统一。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塑造,因此,教师应努力修炼自身的涵养与品行,砥砺意志,成为学生塑造自己理想人格的一面明镜。再次,要致力于拓宽道德知识领域。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辨析诸如知识与技能、俭朴与吝啬、理想与现实等问题。最后,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讲话,以此为指导思想,运用到具体道德教育过程中。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道德知识在被理解后应内化为分析、判断他人和自己的道德行为的标尺,这是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要求。教育者的责任在于通过具体的道德教育活动,使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从肤浅到深刻、从片面到全面、从具体到概括、从现象到本质地得到发展与提高。教育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道德评价的态势,并作适当和必要的原则指导,使他们尽快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评价体系与标准。
坚定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知的高级形态,表现为遵循道德规范要求的坚定性与一贯性,是道德自律与他律的高度统一。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进行评价,不断地训练学生把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行动的固有指南与基本原则,促使学生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道德信念。当然,这种信念不是靠外部强行灌输或说教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道德主体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是通过道德主体长期的自觉学习、自我探索确立的。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对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与道德认知一起构成主体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首先,要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层次,既符合道德规范,又能满足自我需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由。人的需要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却是主观的,具有主体能动性与需要的不同层次性,因此,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情感时,要充分掌握不同学生的道德需要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人格教育。其次,要促进学生的道德愉快情境体验。在实际生活中,即使正确的行为没能得到积极的外部强化,凭借道德愉快体验,道德主体仍然能够坚持正确的行为,达到自主、自愿、自由的道德境界。因此,教育者要努力促进学生道德愉快体验的发生。一方面,要打造学生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乐观进取的优秀品质,帮助他们维持成功感受;另一方面,要进行形象化教育,通过具体形象体现道德规范要求,使学生充分发展道德情感体验。
锻炼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意志首先要帮助学生设置冲突情境,组织行为训练。如设计“放弃与坚持”、“固执与执着”等命题,让他们区分是真实的冲突还是虚假的冲突,通过对道德冲突进行分析和把握,培养学生自我支配的意志能力。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加强意志锻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素质、气质特征与性格态度,有不同的道德实践能力和实践习惯,因此,意志锻炼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加强针对性,使锻炼内容更恰当,方法更切实,进程更合理,使学生真正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批判能力,以便由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应该做的事情。
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人格培养离开了行为锻炼永远不可能成功。道德教育能否收到实效,归根到底要体现在道德行为上。道德准则融入人的心灵,就会内化成人的品质,形成人自律的行为习惯,习惯能使行为由偶然变成必然,由不经常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的行为,而且形成了的良好习惯还能产生渗透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行为经过反复实践自然会形成习惯,并进而成为个体稳定的性格特征。首先,要创设道德强化环境,使道德行为不断得以重复。如军训的纪律、内务的整理、作息制度的遵守、时间固定的主题活动等都能培养良好的习惯。其次,要充分运用各种机智巧妙的方法,如应激处理法、合理奖励法、矛盾反应法等。再次,要提供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任何动听的言辞、再好的做人哲理,如果教育者只讲不做,这样的道德教育是不会有效果的。因此,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唐凯麟.伦理学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3.
[2]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270.
[4]余潇枫.哲学人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
作者简介:
刘明富(1954—),男,江苏靖江人,江苏省靖江职业教育中心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德育与职教管理。
印建清(1975—),男,江苏靖江人,硕士,江苏省靖江职业教育中心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与德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