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作者:曾阅林 张 衡




  加强职业意识与科学就业观培养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所从事或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合,包括奉献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等。对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奉献意识、创业意识和协作意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分工还存在一些差别,但这种差别应该说只是劳动形式的差别,并没有贵贱之分。对职业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发展,更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高职院校要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与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安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精神。创业是一种有前提条件的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就业形式,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可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高职院校应该在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在离校之前就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到基层以后能有意识地开展创业实践。任何人、任何职业都是与外界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十分重要。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人们的观念越是保守,人们之间的合作精神越差。高职院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使他们在岗位上能够与人和睦相处,能够带动周围的人团结合作,一起为新农村建设报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要使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回得去”,培养学生科学的就业观显得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到离校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培养他们把就业的眼光更多地放在职业潜能与发展空间上,以有利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有利于发挥自己特长为标准,而不是紧盯高职位、高薪水。要把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与发展目标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用农民企业家和在农村发家致富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前途是光明的,是大有发展的,是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
  思路决定出路。高职院校应该调整办学思路,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过程中找到更加广宽的出路。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高职院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实现双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2]叶立群.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曾阅林(1977—),男,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管理学专业研究生。
  张衡(1978—),男,硕士,现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原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