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过程互动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作者:甄凯玉 贾丽丽 肖 剑
关键词:过程互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精细管理
构建校企互动机制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其基本内涵是校企合作、双向互动,实施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及学生全面发展相符合,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企业培养“留的住、用的上、干的好、发展快”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因而成为高职院校追求的一种办学模式。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对校企合作的现状、比较、发展定位、实现途径、主体行为、共性与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仍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我们认为,深层次合作应该是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实施技术革新、推进成果转化,构建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
2003年,石家庄铁道学院高等技术分院与北京铁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深层次合作办学,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共同培养150名该企业发展急需的通信信号专业学生,分五届培养完成,每届30名。这种模式构建了互惠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必将培养出基础理论知识够用,各种能力较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校企互动,根据岗位需要,设置专业课程,设计培养方案,构建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架构体系,制定企业全方位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互动”运行机制,强调“互动细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由企业参与制定实训计划,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实训过程,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做到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接触。企业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确保了技能训练落实到位。在这里,学生既是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合格的生产者。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均在现场进行,企业负责安排学生的实训活动及食宿等事宜;毕业设计题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岗位实际和施工现场的技术状况由教师、学生和施工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指导教师由学校专业教师(第一责任导师)和企业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担任,整个设计过程均在现场完成。另外,聘请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程或举办讲座。同时,企业参与学生管理,举办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鼓励学生刻苦钻研,积极进取,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对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奖学金分为一、二、三等,其中一等奖1名,奖金2000元;二等奖2名,各奖励1000元;三等奖3名,各奖励500元,奖金每年发放一次。另外,允许学生参加专接本考试,本科毕业后仍可到该企业工作。
精心设计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学校与企业一起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按照“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能力强化培养;课程内容优化整合,基础训练必须加强;因材施教强调柔性,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的原则,将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多学科交融的整体素质的人才。课程设置以纵向贯通、横向交融为原则,在纵向方面,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重组,做好课程间的衔接;在横向方面,突破学科界限,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以面向实际、注重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实现各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构建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教学体系培养计划的基本框架包括:学制、培养目标、毕业生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课内教育基本框架、理论教学模块设置、实践教学模块、学周分配、教学环节实施计划、毕业要求。如根据企业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培养课程,强化训练。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中,要求学生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水平,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在外语应用能力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河北省大学专科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各种技能训练达到中级以上水平,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另外,还要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提出引导性要求。
课内教育课内教育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可以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两课”教育、外语、体育、文化素质、计算机、自然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新精神等9个模块,并对每个模块所占学时比例及必修、选修课程提出具体要求。如将“两课”、外语、自然科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设置为必修课,占总学时的65%,限选课占总学时的25%,任选课占总学时的10%。专业课程模块的学时数必须占总学时的30%、创新精神教育模块的学时必须占总学时的4%。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向综合型讲座发展,综合型课程在“面”上扩展,讲座在“点”上突破。课程内容应与社会经济和工程实践紧密联系,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尤其是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科技新成果等。限定选修课必须是对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延伸与拓展,能够满足劳动者就业的需要和岗位适应性;任意选修课是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及潜能,扩大知识领域的课程,主要传授各学科的新发展、新理论、新工艺等知识,周学时控制在20~24课时之间。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设置了理论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和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习题课或课堂讨论、上机等;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作业、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教育等。
课外教育课外教育设置了思想品德、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管理、读书、讲座等8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考核内容、标准以及实施考核的方法与措施,学生毕业时的成绩必须达到7学分(含7学分)以上。
培养方案既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又体现出培养内涵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完整性,为培养企业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搭建了教育平台。
成败取决于过程细节
过程就是按时间先后或依次安排的工作步骤;细节是工作中虽平淡却不可或缺的小事。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要重复做一些具体、琐碎、细小的事情,正是这样一些平淡的小事,却体现出工作水平和质量,甚至决定了事业的成败。
为实现共同培养合格人才的宏伟目标,我院与北京铁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从合作之日起,就提出了在适应过程中发展,在优化过程中创新,在设计过程中完善的深层次合作原则。强调企业一定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必须安排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进行课堂教学。企业领导不定期到学校开展座谈会、交流会和联谊会等互动活动,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与学生谈心、聊天,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明确、针对性更强、积极性更高、主动性更大。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将军校时期形成的“志在四方,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把铁道兵精神作为永不熄灭的军魂,利用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光荣传统教育和“两个务必”教育,坚定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培养学生敬业爱岗、艰苦创业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放眼世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弘扬“艰苦为荣,劳动为荣,创业光荣”的“三荣”思想,引导学生走艰苦成才、基层成才、实践成才之路,使“走志在四方路,当艰苦创业人”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