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关于中职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秦红卫




  摘要:本文针对中职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如何做好这一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包括设立专业学位、加大宣传力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理论研讨力度等。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学位;“中职硕士”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工作(以下简称“中职硕士”)试办六年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招生单位由最初的13所院校增加到现在的29所,招生专业从39个调整到84个,共招收了学生5498人,现在已有三届毕业生,拿到硕士学位者达千余人。但是与高校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及专业学位相比较,“中职硕士”存在发展速度缓慢、规范化程度不够等问题。笔者拟结合工作实际,对“中职硕士”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中职硕士”的重要性
  
  “中职硕士”是在专家学者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试办的,此举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国家对职业教育极其重视。国务院2002年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4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任务目标。2005年又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决定》中要求: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因此,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任。2007年,“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被列为教育部工作要点之一。
  第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情况令人担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师资数量缺口大、学历达标率低、职称结构不合理、师资构成比例失衡、缺乏科学的师资资格认定标准、师资流失严重等。从学历层次上看,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小,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学历在专科以下(含专科)。以北京和上海为例,抽样调查显示,北京市中职学校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含硕士)的教师比例仅为4.59%,13.57%的教师未达到本科学历;2004年上海市中职学校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含硕士)教师的比例仅为3.12%,专科及以下为15.75%。另外,社会上普遍认为中职教育层次低,没有发展前途,导致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流失严重。分析每年“中职硕士”的入学成绩可以发现,这些参加考试的教师虽然都具有本科学历及两年教学工作经验,然而,其考试成绩却差强人意。这一现象表明中职师资队伍基础薄弱,中职学校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
  第三,“中职硕士”招生情况不尽如人意,招生人数少,生源质量差。2000年开始试点的“中职硕士”是我国培养中职师资力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由于“中职硕士”处于试办阶段,每年招生人数较少(见下表)。
  
  分析上表可知,计划招生人数最多的是2005年,为2375人,但实际录取人数仅为861人;2003年和2004年录取人数最多,均为1025人。计划招生人数与实际录取人数的差距表明,尽管学校一再降低录取分数线仍无法完成招生指标。
  第四,“中职硕士”对中职师资培养的作用。中职学校师资问题是影响中职教育乃至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攻读硕士学位,可以促进中职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进步。“中职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工作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努力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得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的目标,将对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专家小组对中职硕士学员任职的学校进行的调查表明,认为获得硕士学位的中职教师知识能力变化显著和较显著的占87.3%;认为回到工作岗位业绩突出和较突出的占84.2%;职务和职称得到提升的占39.4%。
  第五,“中职硕士”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国自1981年实行学位制度以来,培养了大批学术型的教育科研人才。近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同时开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至今已有法律硕士等16种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攻读学位的方式包括同等学力人员攻读在职硕士学位、高校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中职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等。“中职硕士”丰富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容,开拓了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新渠道,适应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多层次发展的趋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学位制度。
  
  对“中职硕士”的思考
  
  “中职硕士”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项工作的发展,值得我们思考。本人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中职硕士”定位的思考
  关于“中职硕士”的定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军认为:“它在先行的学位制度中属于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范畴”,也就是说,“中职硕士”是学术性学位硕士。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差异,许多院校由于招生人数少,教学资源紧张,遂以专业学位方式进行培养,有的院校以统招研究生学术型学位方式进行培养。结果造成了培养规格不统一,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有人认为“中职硕士”是一种职业教育;也有人认为是学术型学位教育;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周明星等人则认为“中职硕士”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位即‘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的融合性教育,即在一定学术背景下的专业学位教育”。可见,对“中职硕士”在操作过程中的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层次定位的模糊性导致培养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工作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其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中职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笔者十分推崇周明星、董桂玲等人就“中职硕士”进行的专业学位构想:
  第一,学术性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中职硕士”学员均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生源质量比较差。这些学员平时忙于教学与管理,学习时间相对较少,缺乏科研经历,问题意识不强。大部分学员专业课基础和外语基础比较差。由于基础差导导致报考人数少,录取分数线随之降低。某些院校为保证录取数量而使复试形同虚设,甚至取消复试。录取的学员整体水平低,使得培养学术型人才存在一定困难。其次,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学员均为在职攻读学位,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一年,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很难得到保证。另外,学员所在单位一般不愿承担学费,有的学校甚至因担心教师取得学位后“跳槽”而反对教师攻读硕士学位。这些因素使得“中职硕士”学员只能以工作为主,很难保证学习时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