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影视媒体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高 敏




  感染性由于影视材料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作风、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选材要尽量选用震撼人心的、具有感染力的材料。例如,历年来央视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系列节目就是不错的影视材料。
  长短的适宜性课堂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选用占据大量时间的影视材料,因此,要以短小精悍的影视材料为主或者可以采用片段赏析和整体观摩相结合的方式。一般说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单次课时数是3节,因此,20~40分钟左右的影视材料比较适合于在课堂播放。
  (二)影视媒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模式
  影视媒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依据主要是“影视形象——高职生的兴趣与情感——高职生的思维与情境体验——高职生的信念与信仰——……”这一心理机制,即借助影视媒体使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影视媒体所营造的具象化情境中,学生调动自身相关的知识经验,同影视媒体资料相互作用,积极对话,从而获得一种情境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原有的信念、价值观、信仰等,或者受到触动,或者被推翻,或者被强化,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得以提升与完善,并不断趋于科学、合理。
  以上所述的心理机制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影视媒体时至少应该包括放映、阐发与省思三个基本环节。放映,即指教师选择合适的影视材料在课堂上即时放映;阐发,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掘影视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价值观问题;省思,即指教师通过影视材料建立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反观社会、省察自身,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影视媒体具体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时,由于以上三个基本环节的顺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相应地便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即“放映—讲授”模式、“讲授—放映”模式以及“穿插”模式。
  “放映—讲授”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导入——放映影视材料——教师设计合适的问题——学生分析讨论——学生课后写感言——教师课堂讲解(结合教材)。首先,核心的环节就是阐发,该环节包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教师阐发教材内容。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有效地进行提问,因为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讨论是否踊跃和切题,一个好的提问会使教师与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信息交流中。其次,教师在组织学生阐述观点时,既要做到“放得开”,充分发挥影视材料具有的意义开放性这一特点,使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又要做到“收得拢”,使学生在阐发自己的原有价值观后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再次,教师的课堂讲解一定要结合教材,使得最后的阐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讲授—放映”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包括:教师讲解教材内容——放映影视材料——教师分析和学生讨论——教师讲评(结合教材)。其中,最重要的是放映环节,因为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已经基本结束,因此,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合适的影视材料,强化与促进学生对课本中正确价值观的认识与内化。而在这种模式下的阐发主要是使学生针对教材的核心价值观抒发感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针对其中引发的比较极端的想法进行引导。例如,在放映《东京审判》这部影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之外,还应该注意疏导学生的仇日情绪。
  “穿插”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包括:教师讲解——放映影视材料——教师讲解——再放映影视材料——再讲解——总结。在此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协调放映与阐发两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教师在最初阶段的讲解可以是简略的,仅仅大致讲解整章或整节的基本内容。第一次放映的材料和第二次放映的材料最好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帮助学生加强对正确观点的理解与掌握。
  总之,在全国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普遍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背景下,将影视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引入高职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是对该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尝试,需要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认真探索,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这种全新的教学改革。
  
  注释:
  ①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座谈会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培训班述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
  作者简介:
  高敏(1981—),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