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影视媒体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高 敏
关键词:高职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影视媒体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将影视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然而不少人对此存在误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影视媒体这种新型教学手段不够了解,或是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特点等不甚了解;其次,有些教师在将这种新型教学手段与课程本身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将影视媒体成功地运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就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影视媒体的特征
影视媒体是以电影胶片、电视录像片为主要形态,以活动的、有声有色的画面为媒介,在银幕或屏幕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信息载体。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具象性这是影视媒体区别于文字材料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影视媒体主要是以画面为媒介传达思想,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真实感和运动感。
超时空性影视媒体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延伸人的视听器官。将影视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使书本的“小课堂”转变成社会的“大课堂”,大大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意义的开放性影视媒体所负载的信息具有广泛的内涵,每个人会根据自身的趣味、文化修养、社会价值观等,对其作出不同的解读与反应,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受众的广泛性不论人们的文化素质如何,基本上都能够理解影片的内容,这主要是由影视媒体的具象性所决定的,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具备这一特性。
似真性“艺术的真实性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建立在虚构前提之上的一种真实,是一种根植于现实本质之上的审美化的真实。”①虽然很多影视媒体所拍摄的故事的题材可能不是完全真实生活的复制,但它毕竟源于生活,因此,其所渗透的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
典型性上面所提到的影视媒体的似真性赋予了故事创作者以很大的空间,使其可以将现实生活中不甚明显的矛盾在作品中凸显出来,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矛盾的存在。这就是影视材料所具有的典型性,它促使、引发观众思考现实社会生活中种种看似不明显的冲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用影视媒体的必要性
(一)主体因素——高职生的特点
高职生的思维特点人类认识世界有两种思维模式,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高职生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更喜爱采用形象思维。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章节时,如果仅仅采用书本中抽象的概念的话,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而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播放影片《东京审判》,则很容易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少学生看完之后义愤填膺,表示一定要生产出比索尼和松下更好的国产电器,使中国的产品占据日本市场。
高职生的生源特点高职生源与本科生生源相比具有更多的层次性。学生有的来自普高毕业生,有的来中职毕业生。这两类学生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普高生通过高中三年的教育,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中职毕业生虽然学习习惯普遍不如普高生好,但是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和课堂的表现欲等却略胜一筹。这种生源构成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职生思想素质、文化基础、知识结构的多层次和多样化。而目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基本上采用合班教学的形式,即学校经常安排中职生源班级和普高生源班级合在一起上课。既然要求两类处在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接受同等的课程学习,就应该努力思考采用一种雅俗共赏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
(二)客体因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②这就决定了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重在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③因此,本课程承担着“知行转化”的任务,即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行为。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不能仅仅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而必须采用一些比较具体、形象的教学手段,使整个授课过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三)桥梁因素——影视媒体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契合主客体双方的因素
影视媒体的具象性影视媒体一方面符合高职生认识世界的形象思维特点;另一方面也能够较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抽象的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更加富有感染力。
影视媒体受众的广泛性和意义的开放性影视媒体很好地适应了高职生源的多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为不同背景、阅历和文化水平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意义阐释空间。同时也为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提供了资源与可能。在多种观点的碰撞过程中,学生不断审视自身的原有观点,批判、借鉴他人的观点,最终不断完善与修正自己的观点。而这一过程也正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与特点所决定和要求的。
影视媒体的超时空性、似真性和典型性影视媒体可以借助夸张等艺术手法,讲述不同时空的故事,通过故事画面凸显矛盾并深刻地传达意义,将一些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然而容易被人忽视,或者将常人很难觉察和领悟到的矛盾、意义、思想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曾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雨人》基本上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所体现出的金钱诱惑与人性亲情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却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这使得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在保持一定心理距离的基础上,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思考与分析剧情内容,避免“当局者迷”;而熟悉感又有利于帮助学生联想自己见到或经历过的类似情境,进而在所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熟悉的情境,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在知与行之间建立动态的链接,最终实现知行的优化与转化。而这也正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在要求。
影视媒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影视材料的选取原则
针对性在选取影视材料时,必须充分意识到运用影视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要让其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良性载体,否则就会使“课堂”变成“影院”。因此,在运用时既要让影视材料统一于总体的教学目标,又要使其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更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例如,在讲授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时,可以播放央视的《我的大学》系列节目,既契合第一节的教学目标——引导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又让学生初步领略到了大学真实的生活状态。
现实性影视材料的情节虽然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生活写照,但其传达的思想却有浓厚的现实基础。最好放映一些近年来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能够引人思考的影视材料。例如,央视《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讲述》、《半边天》等栏目中播放的一些影视材料都是不错的选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