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互联网发展趋势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邹建勇 贾德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日趋增多。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达1.62亿,其中,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000万,学生在网民中占30%以上。可见,网上资讯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趋向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研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
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但由于缺乏经验与知识不足,容易产生良莠不分,统统接受的现象。面对互联网文化这种开放性的、跨国界的、全球性的、多元的文化,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对外输出包括其政治观点和文化理念在内的大量信息。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冲突的加剧,甚至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失范。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权威观念和信息单向传播的方式,体现了平等和交互性的特点,但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也导致许多大学生逃避现实、沉浸在互联网所构成的虚拟世界之中不能自拔。互联网的虚拟环境极可能扭曲大学生的人格,使其产生个人中心主义倾向,出现一系列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大学生中的发展性心理障碍给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为复杂、更具社会性的课题。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互联网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社会。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通过电脑终端相互联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情感沟通方式,使传统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方式逐渐减少。特别是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便会觉得在互联网里交流更能使人得到满足。互联网的隐匿性能够使人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长此以往,将会导致人际交往的淡化,逐步削弱人际交往能力。
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给教育带来了巨大变革。从宏观角度分析,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充分利用。从微观角度分析,互联网使自主学习变为可能。这是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更是学习观念的重大改变。但如果缺乏识别能力和自制力,一味沉湎于电脑,将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出现“上机像条龙,下机像条虫”的现象。
互联网的普及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形势和政策教育、党课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及有针对性的思想疏导和释疑解惑等。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常和心理疾患交织在一起,使得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经常和负责心理咨询的教师联手作战,使德育工作范围逐步扩大。虽然如此,但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始终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直接促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
与传统的德育手段相比,互联网以更大的吸引力、更快的速度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传播。互联网的出现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其具体表现是:首先传播方式的改变。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信息的时效性变得非常突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突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互联网正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知识的权威垄断。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为大学生创造了平等、双向的交流方式。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教学方式的改变。随着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拓展,新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步形成。随着有线电视系统的逐步改造、宽频带技术的运用,以互联网远程教育为依托的覆盖全国的开放性教育系统逐步建立。互联网将和学校、家庭、社区一起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阵地。再次,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的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各种互联网消费。调查显示,通信、获取信息、聊天、下载软件、游戏和购物是上网的六大主要内容。互联网交友、互联网文学、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以共同的互联网倾向为基础的大学生网上俱乐部、网友联谊会和网上社区等虚拟组织也应运而生。出于兴趣爱好,互联网将在短期内与团队组织、社区和寝室一起构成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四大公共环境。互联网正在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存在。
由上述变化而引发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变化中,既包括挑战,又存在机遇。
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和德育工作分级传达信息的方式,学生和教师同步获得信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教育内容和方式,这就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难点所在。二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变得日益开放,对权威提出了挑战。以前学生对辅导员言听计从,现在由于大学生能够从网上获得大量信息,所以经常会对辅导员的观点提出疑问。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有思想准备迎接这种挑战。只有尊重学生,用疏导的方法,用人格魅力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互联网具有传统德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无法比拟的技术特性,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互联网具有快捷的速度优势,人们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便能随时知道天下事。这种迅速、及时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二是凭借互联网开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教育能够使受众群体范围变得更大,辐射面更广,冲击力更强,受教育对象更加广泛。三是互联网的娱乐性优势非常明显,它运用了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效果。四是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可以及时沟通、交流、解答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问题。过去的德育工作采取“你说我听,你问我答”的单向方式,互联网则采取交互式传播方式,人们在互联网中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能够随时与教育者在网上开展思想交流。这种互动式、引导性的教育方式可大大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从利弊得失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互联网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能否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争取学生,是我们在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运用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主动、全面地介入互联网阵地,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和引导互联网上的主旋律,把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手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主动占领高校德育工作的互联网阵地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理所应当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作出正确回答,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构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新框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探索出一系列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