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对高职教育发展导向的思考
作者:吴少英
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高职教育发展导向
从世界范围看,高职教育是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内容中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增加。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也应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导向。
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兴起阶段、确立制度阶段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其基本导向是:职业教育内容从手工工艺传授转变为工艺原理教学与操作技能训练,出现了以传授科学技术原理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以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各国先后调整或改革了本国教育,职业教育开始制度化,出现了高职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原子能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了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转化升级,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化,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与此相对应,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相继提出应将培养关键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导向的新变化。所谓关键能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关键能力,就容易实现职业变更与劳动变换,适应千变万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关键能力外延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交流与沟通能力、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角度考察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导向取决于职业教育所服务的社会再生产的特征。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与社会再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性已成为常态,劳动者的职业更换已成为家常便饭。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的目标也从简单化、单一化逐步演变为复杂化、多元化,对学生的要求从培训具体职业技术能力转变为强调跨职业能力。王敏等人把关键能力概括为“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单项能力,例如把职业行为能力进一步分解为“意志品质、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心、纪律性、可靠性、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想象抽象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等13个分项,使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可操作性。事实上,对关键能力的强调恰恰是在最大限度上为毕业生提供了持续就业的可能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加速工业化时期,应用型技术人才比较匮乏。因此,面向市场,努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应当看到,我国的工业化具有“后发优势”,即在传统工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各种新兴产业同时也得到跨越式发展,如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等。与此相适应,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后发优势”,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作为自身的发展导向,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在社会扩大再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2]刘国光.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7]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8]王敏,于雷,刘凤满.关键能力培养的要求和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3).
作者简介:
吴少英(1972—),男,广东社会科学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投资经济。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