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生活》周刊与职业教育

作者:黄银燕




  摘要: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广泛发展促进了《生活》周刊的诞生。《生活》周刊最初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发表了大量有关青年职业教育和职业修养的文章,从为就业做准备、从业后如何面对失业等方面指导青年求职与就业,它所倡导的一些见解对于今天的职业指导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周刊;职业教育;职业指导
  
  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思想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并形成一股强大思潮。在这一大背景下,各类职业学校陆续兴办起来。在大批职业青年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社会上对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的培养需求一浪高过一浪。如何谋求职业,如何正确处理职业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对待就业与失业,如何提高职业技能等成为中下层民众,特别是面临就业或再就业的广大青年所渴望获知的问题。早在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机关刊物《教育与职业》月刊就担负起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使命。此后不久,全国最大的民间教育团体——中华教育改进社也积极配合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对职业指导的倡导。1924年3月底,中华教育改进社开辟《申报》副刊《教育与人生》(周刊)第24期为“职业指导专号”,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指导讲演。《生活》周刊最初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又一机关刊物,与《教育与职业》月刊不同,更加注重宣传职业教育,加强青年修养,培养青年职业道德以及沟通各地职业信息等。《生活》周刊第一卷弁言中很好地表明了刊物的旨趣:“生活是依据职业为中心的,欲图谋生活之圆满,须先得适当之职业,所以本刊揭出各种职业之性质与青年择业安业乐业的准则。丰富的生活须有适当的训练与修养,所以本刊刊载时贤鼓励青年修养之文字,辑录古今成功人经验之谈话,并检述中西发明实业家传记,揭其特性,录其嘉言,以启发有志者希慕之思想。”围绕着这一办刊动机,前期的《生活》周刊发表了大量为当时中下层民众,特别是职业人士所欢迎的文章,在职业指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注就业前准备
  就业是每一位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所必然面临的问题。“大多数青年不论男女,到了十四或十五岁,天然地会想到将来生活的寄托,就是择业问题。教育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用种种办法明示或暗示各种职业的意义价值和从业的准备等等,使得每个青年不要走向和他天性或天才不相近的道路”。①在成立一周年之际,中华职业教育社就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但一切之前提均离不开就业。如何选择职业,对职业应有怎样的认识,就业前要充分考虑哪些方面?《生活》周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职业青年,如公司职员、小学教员、学徒以及一般社会青年等,其中有很多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这些青年充满了对职业的渴求和对美好职业生涯的向往。《生活》周刊及时肯定了青年作为职业主要分子的作用,给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树立了信心。江镜清指出:“‘青年’是人生历程上最宝贵而最关键的起点,也是人生前途关系最密切的根基,也是人生最灿烂而神圣,最烂漫而无缺憾的时期。”②青年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职业工作当中去。除了树立信心外,鉴于当时的社会舆论以“读书做官为荣”,以“读书谋事为耻”,必须让青年明了职业并无高低之分,“无劳心劳力之分,无贵贱高下之殊”,各行各业均有自身的优劣,“人之禀赋有不同,人之境遇有不同,于是而易其职业,然各致其能以相生则一也”。③职业学校更主要的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技能,使毕业后凭一技之长谋得一份职业,但学生就业后往往又因一时盲从考虑不充分,即使谋得一职也会因多方因素,不能乐其业。况且,各种职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社会责任、服务手段、服务对象不同,决定了它对从业者能力有不同的需求。选择职业必须充分考虑自身能否胜任。对此,《生活》周刊明确提醒即将就业或正谋职业之青年,选择职业前须注意进行“个人分析”和“职业分析”。“个人分析”旨在考虑所寻职业“与我之志趣相合否?与我之性情合否?与我之能力合否?与我之体格合否?与我所具之专门知识合否?与我所具之普通教育及所有之常识合否?与我之生活习惯合否?此职业成功之要素为何?我已具备,或能养成之否”。④不但如此,步入职业学校后就应该深思“吾之所学他日在社会上需要否?能有所贡献于社会否”“何种职业为现在社会所亟需,何种学问为现在社会所必要”。⑤以避免毕业后所学非所用的窘况,这也是就业前之准备工作。选定了目标,就要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努力。在学习之时“应随时随地留心考察,并当默察社会之趋势,职业之心理,而先事准备,先事修养”,唯有这样,“庶几毕业以后,出路利便,而易为社会所欢迎。就事以后,办事愉快,而易为雇主所信任。此则不但个人生计,较有把握,即社会事业之效率,亦大可增进矣”。⑤强调解决个人生计问题,是早期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的区别之一,蔡元培就曾直率地说过:“职业学校是专门为毕业以后得饭碗的。……职业教育是抢饭碗的教育”。⑥既是为谋生计,就业择业前的准备就显得格外重要。
  
  指导职业修养,培养职业精神
  
  修养既是自身在各方面进行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达到社会对该职业的综合要求的过程,也是在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的一定水平的状态。良好的职业修养的形成,不但需要自我于细微之处不断锤炼,也离不开相关的指导。随着职业教育的展开,20世纪20年代以后,职业教育除强调为个人谋生、职业技能训练以及授以一技之长外,更倡导为社会服务、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职业修养、职业道德成为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显得尤为重要。黄炎培曾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对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⑦《生活》周刊自邹韬奋接办后,除注重“有趣味有价值”材料的收集外,在很大程度上也认可了这一观点,刊发了大量诸如青年人如何在工作中埋头苦干、争取成功,如何通过个人奋斗抓住机会从而获得良好的职业地位等方面的文章,指导职业青年在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与职业道德。
  学会利用机会,接受机会,创造机会机会是每一个从事职业的人常常遇见的,但有人能把握机会最终获得成功,也有许多人错失机会,遗憾终身。“留心利用机会的人,好像蜜蜂一样,从他所遇着的每朵花里,他总要采些蜜出来。这种人总是心敏手快,他所遇着的人,他每日所遇着的事情,都是增加他的有用智识或个人能力的材料”。⑧面对机会,是视而不见、不予争取呢,还是尽己所能,利用把握好机会呢?《生活》告勉广大青年:“遇到了机会,应该斟酌工作的情形和自己的能力能否使两方有益。倘然自己觉得有几分把握,始可接受机会,尽力去做,对于社会作一种比较更大的贡献”。不但如此,“我们也可以在现在地位上造机会”。要打破“只有别人的地位才值得羡慕”的成见,万千世界,各行各业均有其优劣,“倘若自己能够从现有地位上,现有职务上,现有工作上,时时刻刻为进一步之研究,增进自己的学问能力,你便能感觉说不出的愉快,无穷的兴趣,而一切好机会自然飞到你的脚边来了”。机会来了,还须谨记不可错用机会,“因为一个人得到了机会以后,往往容易忘却自己的本来面目”。面对机会,“一个人万万不可以得意忘形,必须时时刻刻省察自己的过失,这是保持机会要求发展的惟一方法”。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