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作者:李新生




  产业生态化发展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正面临迅速恶化的灾难。大量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电力、钢材供求紧张以及投资增长过快等可能引起的传统性产业结构失衡与金融风险,而是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我国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目前我国产业生态化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其一,我国的环保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新兴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重工业城市开始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工作,并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与设备,从事环境污染的治理。其二,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重视与引进ISO14000认证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海尔集团、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等500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证书。其三,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迅速。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是闻名中外的典型农业生态模式,是按一定面积比例建成的基面与鱼塘相结合的人工生态系统,把种桑、养蚕、养猪和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基面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成功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水陆相互交换、植物与动物相互交换的高效能量转化过程,具有较高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率,并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与较高的稳定性,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担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人才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给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正确分析我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点,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加快高职教育发展,针对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国际产业的梯度转移,我国产业的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已经开始,生态化发展更加迫切。实现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调整,首先要解决适应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需要高职教育有较大的发展以奠定保障基础。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职业技术人才较多地集中在传统行业,缺乏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兴产业技术人才,更缺乏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是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也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结合国际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与改革,由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向技术复合型培养目标转变,即由注重培养操作型人才向培养智能操作型人才转变,重视职业能力开发;由注重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重视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建立;由注重培养职业型人才向培养创业型、创新型人才转变,重视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与多种技能开发。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为产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改革课程设置。一是要对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集群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哪些产业是区域重点发展产业,哪些产业有集群的趋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集群兴起的现状,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二是要结合国际产业调整与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重视装备制造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进口装备本土化与装备国产化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适时提高人才培养层次与科研开发能力。三是要建立与产业集群及产业融合企业沟通合作的机制,共同确定专业设置,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充分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共同培养适应产业集群与产业融合的高级技能人才。四是要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区域产业发展,与产业集群与产业融合企业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树立生态发展意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化发展教育高职人才的生态发展意识与生态发展素质在产业生态化发展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要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需要具有生态发展意识与生态发展素质的人才。高职学生的生态教育关系到产业生态意识的形成,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伦理道德与生态行为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生态发展意识,加强高职学生的生态化发展教育。高职院校要把专业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素质、环境保护意识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要从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教材与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建立面向21世纪产业发展的高职教育生态教育体系。
  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产业集群与产业融合是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目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通过产业集群与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我国政府与产业界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实现我国科技创新与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实施创新教育,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产业集群企业与产业融合企业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与横向拓展能力,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培养。
  广泛开展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高职院校的功能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与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拓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我国的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通过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产业集群的兴起将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引起劳动力和人口的集聚,特别是针对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需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的功能,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高职院校应主动为产业集群企业与产业融合企业定制培训课程,开展岗位培训,将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为区域内企业与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人力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加快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3~2004)[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于刃刚,李玉红,等.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黄建康.产业集群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李新生.关于产业集群与发展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5,(1).
  [7]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8]刘太刚.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9]王毅,卢崇高,等.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1]赖磊,张鑫.企业集群的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7).
  [12]唐晓伟,刘学敏,等.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制度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4,(7).
  [13]周济.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0).
  [14]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OL].http://www.raresd.com/bbsxpShowPost.asp?ThreadID=89,2006-07-14.
  [15]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16]孙刚,房严,等.教育生态化刍议[OL].http://www.zkhy.cn/dxsd/write-read.
  作者简介:
  李新生(1971—),男,硕士,湖南工业大学冶金校区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与高职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