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分析
作者:王静岩
传统制度性障碍
导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彻底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根本性的原因是制度性障碍。
现行户籍制度阻碍农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阻碍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不仅导致城镇化过程滞后,而且成为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城镇化的进展,城镇化过程的滞后与第三产业发展的不足,反过来进一步削弱了我国经济在结构推移过程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土地制度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彻底进行转移,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农民承包的土地如何处置。目前存在的矛盾现象是,一方面已经转移出去的劳动力鉴于非农就业机会的不稳定性与风险性,还需要依靠土地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职业保障,他们要么将土地抛荒,要么利用辅助劳力进行粗放经营;而另一方面种田能手却无田可种。
社会保障制度落后成为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向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聚集,向大中城市流动,在我国特殊的城乡制度下,构成了一个“非农非城”的特殊劳动者群体,即农民工。“非农非城”身份使广大的农民工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些农民工大多受雇于个体私营企业、包工头或三资企业,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在不断建设中,许多失地农民不仅失去了原来的土地保障,而且在城镇化过程中因农村社区的消失也失去了社区保障。如果广大农民工不能被社会保障所覆盖,他们就不能放弃农业人口的身份和土地,这不仅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也减少了以土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纯农户和兼农户的土地保障,同时也会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不健全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主要归咎于缺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机制。尽管已有了一些中介服务组织,政府也在加强这方面的组织协调功能,但从总体上看,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市场障碍仍然十分严重,突出问题是市场分割、信息闭塞、组织化程度低。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偏见障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资较高的城市部门就业,提高了流动劳动力的收入,同时降低了城市劳动力的收入。因此,大规模、无限制的农业劳动力流动,意味着对城市居民特权的冲击,其结果是引起后者的不满甚至抵制。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工资水平持续提高的放权让利的改革时代,一旦失业率提高,工资收入增长放慢,城市职工就会将责任归咎于外来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信息障碍从劳动力转移的流向与转移劳动力的地区分布来看,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省内转移,通常占转移人口的50%以上。这是因为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信息的获取几乎全部要依靠亲戚、朋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由于长期以来迁徙行为很少见,因此超越省界的社会关系显然不足。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2003年外出务工的农业劳动力中,有55.4%是自己找门路外出务工的,有41.3%是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带领外出务工的,仅有3.3%的人是有组织地外出务工的。①
以上是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障碍的分析,对这些障碍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客观对待目前农业劳动力流动的现状,积极寻找克服这些障碍的有效对策和途径。科学有效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注释:
①流动人口: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我国1.1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OL].http://www.chinapop.gov.cn/2004-06-09.
参考文献:
[1]辜胜阻,刘传江.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苏东海.21世纪的中国人口问题[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3]蔡昉,张车伟,等.人口,将给中国带来什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4]蔡昉.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1990~199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6]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8]何雄浪.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及对策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18.
[9]赵晓霞.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3,(11):65-67.
作者简介:
王静岩(1974—),男,硕士,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