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从价值取向透视高职教育“订单培养”的发展策略

作者:朱维巍




  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订单培养”价值取向的落实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培养”计划时,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学校要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课程设置,制定“订单培养”的弹性制度,使学校的教学计划、授课内容、顶岗实习和管理机制等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做出临时调整。另外,高职院校也要密切联系企业,熟悉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前景,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和企业的行业特点与文化内涵,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所要履行的企业规章制度与岗位工作要求,与企业联合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建立实习情况监督与验收体制,进一步保障“订单培养”价值取向的落实。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订单培养”不断完善与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首先,学校不能受“订单”的局限,对特定企业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尽可能选择在行业中实力比较雄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综合实力的企业。这样做,一方面无形中对“订单培养”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使参与“订单培养”的学生身处大企业的氛围,掌握更新、更广的技能和知识,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尽量多挖掘几个同类企业加以比较,丰富“订单培养”的内涵,拓宽“订单培养”的覆盖面。再次,学校要不断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评价体系。在“订单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要协调好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三类课程的逻辑关系和比例,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订单培养”的就业优势,弱化其局限性。
  2.搞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订单培养”要求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合作,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积极推进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验基地的建设。企业要加大与学校沟通的力度,及时了解学校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并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和修正,保证“订单培养”达到连贯性、一致性,避免出现“订单培养”目标与结果相矛盾的现象。企业还要积极为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援助,包括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定期派企业技术能手到学校进行实际操作指导,或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岗位。
  3.学生是“订单培养”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更应该立足“订单”、走出“订单”。立足“订单”指的是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要在技能上突出自己的长处,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走出“订单”指的是学生不要囿于自己的专业,也不能因为“订单”在手,没有就业压力而停滞不前、不思进取,要树立忧患意识,尽可能多地学习行业理论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不断增加自己的发展潜力打好基础。
  4.高职“订单培养”离不开行业的支持。加强学校与行业的联系与沟通,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可以使学校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与未来发展态势,根据变化迅速调整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政府部门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力量积极加入到高职教育“订单培养”的实践中,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促进两者之间的合作,同时,要建立法律保障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学校与企业在“订单培养”中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张启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2]曾朝霞.当前“订单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7,(3).
  [3]段志坚.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4,(28).
  作者简介:
  朱维巍(1972—),女,河南焦作人,经济师,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系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