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从价值取向透视高职教育“订单培养”的发展策略

作者:朱维巍




  摘要:高职教育“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从价值取向的功能、表现形式以及矛盾反映的角度分析高职教育实行“订单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订单培养;价值取向;策略
  
  “订单培养”就是高职院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合作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订单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高职教育的针对性,缓解了企业急需人才的矛盾,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在学校、企业与学生中搭建起一个共赢互利的平台。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订单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价值取向也由最初的确立阶段到明晰方向进而再到深层次发展阶段。通过价值取向的丰富与完善,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确高职教育实行“订单培养”的宗旨,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与完善。
  
  “订单培养”价值取向的功能
  
  导向功能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为教育教学工作指明方向。“订单培养”的价值取向直接引领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左右着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关系到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它如同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对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教师队伍建设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与政策指导。可以说,“订单培养”的价值取向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
  凝聚功能“订单培养”作为一种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其价值取向必然会渗透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中: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合作与联系;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认识;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等。在某种程度上,“订单培养”融合了高职院校原有的办学思路与现代教育理念,发挥了高职教育职业化的优势和特点,凝聚了自身的办学力量。
  调和功能“订单培养”是一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在“订单培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其价值取向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可能脱离学校的办学宗旨、现有的办学规模和条件,脱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就业需要,脱离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发展态势。相对于以往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订单培养”能够较好地调和学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并在三方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尽量协调,以求实现三方最大限度的共赢。
  
  “订单培养”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
  
  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订单培养”价值取向的原动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源自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因而其培养人才的模式往往定位于校企合作办学。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再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育计划。“订单培养”最初的价值取向也来源于此。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围绕企业的需求开展,如果企业的用人规格发生了变化,学校的培养目标也要随之调整。这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价值取向的优点在于目的性明确,缺点是灵活性、变通性不足,难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满足学生就业需求——“订单培养”价值取向的蓄发力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扩招与就业“瓶颈”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多重挤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就业缺口大约在1400~1500万个,而对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则更大。在这种背景下,高职教育“订单培养”的实质就是一种就业教育。以就业为价值取向的“订单培养”首先为学校抢占了就业制高点,增强了学校的知名度,解决了学生的“出口”问题;对学生而言,解决了就业问题,减轻了就业成本,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对企业而言,解决了用人短缺的问题,减少了用人成本。这种价值取向在关注企业需求的同时,还兼顾着学校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利益。
  以人为本——“订单培养”价值取向的再生力由于社会职业结构已经由单一走向多元,企业用人状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往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单一、缺乏职业迁移能力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基于此,高职教育“订单培养”的价值取向应立足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积极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应从服务于终身职业转变为培养终身就业能力,以动态的眼光跟踪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人才当前的就业竞争力,还要关注人才未来的发展后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职业能力不同于就业能力,而是指包含着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胜任职业岗位的全面素质;不仅限于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更包括相应职业领域的综合能力。
  
  “订单培养”价值取向的矛盾反映
  
  高职教育滞后性、稳定性与企业超前性、变化性之间的矛盾高职教育具有教育滞后性的特点,即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企业当前所需要的,而等到学生毕业时,企业的用人需求会有所变动,造成就业错位现象。此外,高职教育“订单培养”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随企业的变动频繁地调整。而对于企业而言,其发展策略却是随市场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哪家企业捕捉市场信息最快,产品更新最快,最能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就能走在同行业的前列,因此,要求企业具有前瞻性目光,能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迅速做出市场反应。这就导致高职教育“订单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与企业的变化性、超前性之间的矛盾。如有些参与“订单培养”的学生发现自己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毕业前顶岗实习时所面临的具体工作有很大的出入,所学的许多知识都已经落伍了,企业的变化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就业针对性与人才合理流动之间的矛盾高职教育“订单培养”不可能脱离职业性、专门性的特点。高职院校与特定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校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都会带有浓厚的企业色彩,会引入企业文化,特别是学生的就业途径也会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方向性。这种针对性与方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过渡”。但是,如今的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一个人在一个企业终老一生已成为历史,许多年轻人都在不断地调整岗位、积累经验,以寻求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人才的合理流动需要个人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和充满挑战的市场需要。仅仅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不能满足日后人才合理流动的需要。
  “订单培养”的定向性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人们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就是职业教育、就业教育,认为它的使命就是传授给学生技能,技能高于一切。只要使学生拥有高超的职业技能,就可以在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订单”把学生的思想、能力等都固定于所指向的企业,至于学生其他能力的拓展已经不是“订单”所要考虑的问题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调整变化速度的加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日益受到重视。以高职教育金融专业为例,学校培养的“订单”毕业生具备了高超的金融职业技能,可以直接到银行柜台从事各项业务操作,但事实上,银行反馈的用人信息是,所接收的“订单班”学生缺乏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当学校教的和实际做的发生冲突时,不能及时吸纳新知识、适应新变化。
  
  促进“订单培养”的有效策略
  
  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明确的“订单培养”价值取向高职院校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都要牢牢把握一个指导思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是为了某个企业的一时之需,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订单培养”的价值取向既不能只顾企业的暂时需求,也不能只考虑学生当前就业和学校的办学规模及生源,而应立足于人的发展。在考虑企业用人针对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学校办学的前瞻性,考虑学生个人发展的全面性,树立兼顾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利益的正确的“订单培养”价值取向,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