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许国新
关键词: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建设领域对职业商务翻译工作者的需求层次及其素质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高层次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文秋芳指出:“传统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已经遭到冲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纯粹意义上的工具型外语人才将不复是人才,他们将面临生存危机。‘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21世纪将取代工具型人才成为外语人才的主体。”顺应时代的要求,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包括职业技术院校纷纷设置了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商务翻译课程,将培养商务翻译人才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重点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具备商务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然而,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在国内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在客观上制约了职业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效率与效果,这种状况已引起翻译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有些学者将目光转向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本文参照21世纪职业商务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从业素质,依据建构主义学习与教育理论,总结得出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分别是:以培养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以任务型教学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知识建构。
以培养职业素质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与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翻译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及其必备的从业素质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翻译工作已不再是纯语言的转换,而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尽管从表面上看,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许多翻译工作者在大多数时间里似乎都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然而,网络技术与媒体传播领域的迅速发展拓展了翻译工作者的活动空间,扩大了翻译任务的规模,延伸了实际翻译工作涉及的专业领域,加快了翻译项目的周期与节奏。正因为如此,德国美因兹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Don Kiraly指出:“今天的翻译工作者绝不可以成为语言‘隐士’”。21世纪的职业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从事独立自主的工作,更需要在项目组的背景下从事交流合作与沟通,包括与原文作者、目标读者、雇主或客户、翻译任务所涉及的专门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合作与沟通。
由此可见,21世纪的职业商务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一般性的基本翻译能力,如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查找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与专业知识的能力等,更需要具备从事职业商务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个人心理素质,包括团队工作中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使用信息技术快速高效地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的技能和使用计算机软硬件的能力,满足当代社会对他们提出的许多新要求。
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为主要目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了翻译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巧、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基本能力。教学内容(包括译例及翻译练习)大多是文学名著中的句子和段落,教学内容以文学翻译的基本技巧与评价标准为主。针对这种状况,鲍川运指出:“本科院校不论是针对非外语专业还是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都只能称为教学翻译,而非真正的翻译教学,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训练时间与专业翻译员培养有着质、量的区别。”因此,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修订,以培养商务翻译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内容。
首先,针对21世纪对职业翻译工作者从业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翻译作为一种新兴职业的演变与发展,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把培养职业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将社会交往看成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突出翻译技能和翻译知识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翻译活动中通过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化认知过程掌握从事职业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包括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并不断提高职业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
其次,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翻译技能上,还应包括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层次,包括了解翻译行业的特点、懂得如何独立开展翻译业务、开拓翻译市场等。翻译能力最好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翻译环境中加以培养。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以具有真实性的翻译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索的翻译材料应该是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材料,其内容应尽量广泛,包括科技、经济、管理、外交、外贸、金融、法律、军事、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任务型教学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翻译教学将翻译练习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翻译练习通常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或职业翻译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相距甚远,无特定的交际情境,缺少真实明确的交际目的,没有明确的译者主体身份和读者对象,而以上这些构成传统翻译练习的基本特征。尽管有些教学内容和练习参考了职业翻译的从业要求,但其实施过程却往往由经院式纯理论或文学性的理念所控制。这样的翻译练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翻译工作者通常不会在情境真空中进行词语或句子的语言转换,他们需要完成的翻译任务总是包裹在其雇主或客户提出的多重性交际任务之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具有真实意义的情境化的知识建构过程看成是最宝贵的学习经历。我认为,在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活动不仅应紧密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而且应紧密结合职业需要。而以高度情境化为主要特征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正是实现以上两方面紧密结合的有效手段。
首先,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大力倡导“做中学”的学习理念,以真实情境下的具有明确交际目的的翻译任务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翻译技能的基本素材,使学生在从事并完成具有真实性的翻译活动(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翻译知识与技能,同时学会权衡翻译任务所包含的各种客观因素,查找专业知识和背景信息,掌握各类体裁与文本格式,使译文符合相关交际目的的要求。
其次,在进行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营造真实或仿真的翻译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职业翻译者通常面对的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完成与职业翻译工作者需要完成的任务相同的翻译任务,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探究知识,提出问题,构建适合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过程中学习职业翻译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要做到这一点,Kiraly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课堂转化为“翻译作坊”,以适合出版的翻译素材或真实的翻译项目(即任务)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练习的主体。刘靖之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把社会实践带入课堂,把课堂推向社会实践,缩小了课堂教学和实际翻译操作之间的距离,教学目的性、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学生和教师以“翻译作坊”为基地,进行广泛的讨论,在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过程中解决特定情境下出现的特定问题。讨论与辩论、磋商与合作应当成为学生建构翻译技能和各种类型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师要跳出传统翻译教材的制约,从真实的材料中选择和设计适合不同学习目标的任务,建立起翻译任务资源库。这种教学模式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从业自信心,这是从事职业翻译工作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