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浅论生物学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作者:乔彩凤




  摘要:生物学课外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生物学基本技能。它要求将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其中,要求教师必须注重生物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和设计。
  关键词:生物学;课外活动;实验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生命活动的规律非常复杂,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观察和实验,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无法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因此,发展和加强课外活动便成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形式
  
  课外活动的涵义比较广泛,包含了所有的课外活动,故又称为“第二课堂”或“第二渠道”。生物学课外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可分为三类:
  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生物学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广泛。一般按照专题开展活动,人数从几人到十人不等,超过十人的再分小组。这种组织形式活动效果较好,但缺点是学生参加面较窄,教师辅导工作量较大。
  群众性活动群众性课外活动的内容比较丰富,如生物科学报告会、专题讲座、生物学知识竞赛、生物学展览会、生物学电影、生物学录像、生物考察、参观活动等。群众性活动的最大优点是学生参加面广,能起到普及和提高的作用,缺点是组织工作量大,活动很难深入开展。
  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对上述两种形式的补充。组织者应当积极为对生物学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使他们能够灵活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小型的或带有一定连续性的生物学课外活动。教师要对个人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辅导,避免放任自流。目前,个人活动尚不普遍,但这种形式对于培养生物学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学课外活动的设计
  
  课外活动设计包括选题和组织两大环节,其中选题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因素。
  (一)课题的类别
  课题的类别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制作类适用于小组活动,不同年级学生可一起参加。如制作植物腊叶标本、植物原色浸制标本、脊椎动物骨骼标本、脊椎动物剥制标本、动物解剖浸制标本、昆虫标本、盆景标本等;制作各种生物教具和模型,如活动教具、电化教具、组合示教模型等。
  栽培、饲养类适用于小组或个人活动,各年级都可参加。如通过植物栽培、花卉栽培,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学习栽培技术,为植物进行分类定种挂牌,写出名称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供师生观察、学习。又如通过饲养各种用于实验的小动物,如草履虫、水螅、涡虫、家蚕、金鱼、青蛙、家鸽、家兔、小白鼠等,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另外,养殖特种经济动物,如地鳖虫、鹌鹑、长毛兔、绒鼠等,还可为学校增加收入。
  调查类适用于小组活动或群众性活动,具备一定生物学知识的学生均可参加。如配合体能测试对全校学生进行健康普查,也可进行带有研究性质的专项跟踪调查。如调查近视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规律、近视与家族遗传的关系、近视与个人习惯或居住条件的关系、近视与学生所在教室和家庭书房光线强弱的关系、近视与看电视时间长短的关系等。
  实验类适用于小组活动,以对生物学兴趣浓厚的学生为主要参与者。实验类活动主要在生物学实验室内进行,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实验活动按实验的目的可分为四种:(1)技术性实验。这类实验活动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某种专门实验技术,为开展有关研究奠定基础。如白细胞计数实验、染色体标本制作实验、组织培养实验等。(2)模拟实验。在实验室小环境内模拟自然界大环境开展的专项实验,如为模拟自然界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简单过程而制作的生态球。(3)析因实验。对影响生物的某些特殊因素进行分析的专项实验,如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分析、证明了生长素浓度分布不均是造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又如证明温度过低、水分过多或空气不足是造成种子不发芽的原因的实验。(4)比较实验。比较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最普遍的形式,也是课外活动中科研成分最浓的形式之一。近年出现的一些优秀的生物学课外活动作品,如小鼠服用甲状腺素后对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维生素E对动物寿命的影响等,都是采用比较实验法的实例。比较实验法在生物学课外活动中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课外活动的水平和质量。
  生物园或生物角类生物园或生物角是生物学课外活动的重要基地。建立生物园以及对生物园的日常管理都可以作为生物学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从生物园设计、植物种类选择、布局安排、小动物的饲养,到生物园建成后的管理,都需要学生动脑动手,付出辛勤劳动。学生在生物园或生物角中能够获得课堂上难以学到的栽培、饲养、日常管理、观察、调查、记录、试验等知识和内容。生物园既适合群众性活动,也适合小组活动,应该得到积极开展和推广。
  大型活动类这类形式适用于群众性课外活动,不同年级的学生均可参加,内容十分丰富。可以组织野外考察或生物夏令营,如林学夏令营、昆虫夏令营、野生动物夏令营、海洋生物夏令营、生态夏令营等;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生物科学研究所、大学生物系实验室、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养殖园等;开展爱鸟周专题活动、护蛙专题活动;举办生物学知识竞赛、生物实验竞赛、生物科学报告会等。这些活动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才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选题的依据和原则
  课外活动的选题是一项慎重的工作,不能单凭个人兴趣决定。选题不能简单模仿别人的方法成果,也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条件和可能。选题既要“新”也要“实”,一般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有针对性和明确的教育目的如针对大专生近视发病率高的问题,查明影响学生视力的因素,为降低近视发病率提供预防措施。参加活动的学生既能学到调查研究的方法,增长实践才干和组织能力,还能增加预防近视的知识,巩固课堂上学到的有关知识。
  因地制宜选题应在学校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在人力、物力、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如离农村较近的学校,可以调查并开发利用当地乡土生物资源,也可以进行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离农村较远的学校可以开展实验活动。
  周期不宜太长,应选择具有肯定结果的课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题不宜太大,以免占用过多时间,加重学生负担。选题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背景,难度不宜过高,以免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开始时最好选择一些简单的、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小题目,有了一定基础后再逐渐提高。教师应对所选课题的研究结果有大致了解,应尽量选择具有肯定结果的课题,以提高学生对该项活动的兴趣和信心,并及时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如果不能得到肯定结果,则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或继续探索。
  (三)课题的来源
  选题的基础是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敏锐的科学思维,选题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指选题可行性高于客观条件许可或难度过大;过低指选题缺乏新意,或模仿、重复别人的工作。归纳各方面成功的经验,概括起来,课题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工作实践或生活中捕捉“灵感”生物教师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问题。如有位生物教师发现夏天有的人家里墙上蚊子多,有的人家里蚊子少,进一步观察后发现蚊子的多少与墙壁的涂料颜色有关。于是,该教师拟定了一个有趣的课题——房内蚊子的数量与墙面颜色的关系。他组织了200多位学生在夏日晚上进行了一次大型调查测定。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蚊子的数量的确与房间墙壁的颜色有关,奶黄色墙面的蚊子较少,蓝绿色墙面蚊子较多。
  从教科书内容中寻找题目例如,在讲授了“光合作用色素”这部分内容后,某生物教师帮助本市环保部门设立了监测环境的指示植物,借以判断某大型电子厂的电子原料及废弃物是否给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随后,该教师拟定了一个课题“电子厂废料、废水和废气的排放对植物叶绿素a、叶绿素b的影响”。生物学课外活动小组将在该电子厂周围采集到的绿色植物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和正常的叶片进行对比后,发现这些废弃物破坏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并将结果上报环保部门,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