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郑光相




  摘要:通过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出了企业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基础,良好的合作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保证,确保办学质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该模式为企业快速培养急需人才闯出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办好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有着悠久的校企合作和为企业服务的优良办学传统。学院根据“企业办高校,办好高校为企业”的指导思想,将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将与企业生产建设关系更为密切的中职教育定位于:为企业生产建设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此,学院开始探索更加贴近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作为占能源需求量67%的煤炭行业,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5年全国煤炭产量达21.9亿吨,2006年超过23亿吨。快速发展的煤炭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更是如饥似渴,尤其是我院的合作企业平煤集团,煤炭生产建设一线面临着技术人才紧缺,劳动力素质亟需提高,采掘一线队伍不够稳定的现实。为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学院必须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教学工作与企业生产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站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高度,与时俱进,树立超前意识。2004年下半年提出了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想,并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于2005年上半年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提出思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院主要领导在教学会议上多次指出,要紧贴煤矿生产一线需求,探索出既能让学生学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能及时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出既便于学院统一管理,又能够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合理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办学模式。努力改变学院中职教育的“一年理论学习+一年顶岗实习”的教育模式,将教学基地分别设置在大型企业中,让学生边学习,边生产,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多方论证根据以上设想,学院分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分头行动,联系有关生产厂矿和集团公司有关业务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征求多方意见,进行多方协商。针对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学籍管理问题、学生身份问题和生产厂矿提出的教学场地问题、师资问题、学生待遇问题等,进行了周密研究和探讨,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确定方案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在对业务部门提出的初步方案、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办学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方案于2005年秋季招生时开始落实。
  措施保障为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学院在招生条件、报名顺序、资格审查、教学点的建立、师资配备、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时间比例、学生工伤保险、工资报酬等方面作出了明文规定,有效协调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关系。此外,学院还加强了对各办学点的检查指导力度,规定学院值班领导必须到各办学点巡视指导工作,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005年9月,我院在新招收的近两2000采掘专业学生中,实行了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学生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教学计划为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企业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采取“工作学习分段式”和“一岗两员交替式”的工学结合形式。“工作学习分段式”是将原有的“一年理论学习,一年实习训练”的教学模式,改为每月进行8天理论学习和20天顶岗实训,一个月循环一次;“一岗两员交替式”是将原有的“一年理论学习,一年实习训练”的教学模式,改为理论学习一天,顶岗实习一天,一个岗位两个学员进行交替。每学年学习11个月(只放寒假,没有暑假)。为方便组织教学,各教学班工学内容交替执行。
  调整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岗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主要传授间接知识,采用由核心向外围发展的结构,专业知识学习在感性认识之前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则遵循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由外围向核心发展的结构,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知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首先获得对所学职业(专业)的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合理调配教师在教师管理上,实行评聘制度。一方面,以学院教师为主体,由学院选派高水平教师担任主干课程任课教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学院的要求试讲合格后,聘任为兼职教师。
  形成管理机制为达到校企合作的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院和集团公司成立了“平煤集团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公布了《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章程》,集团公司总经理任委员会主任,负责教育的副总经理和学院院长任副主任,平煤集团下属的厂、矿、处主要领导任委员。合作委员会的成立,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产学研合作工作委员会章程》规范了校企合作的工作程序。企业及其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的设计,负责学生的现场实习,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训场地。学院为企业培养和培训各类人才,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学院实行督导机制,成立了以学院领导为负责人的督导组,由系部选派专职督导员,负责检查督促教学、学生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办学中的有关问题。督导组经常对各办学点进行监控、督导;在教学考核方面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命题、统一监考、统一评卷、统一登分,使各办学单位与学院保持高度一致。
  正确处理关系通过职业学院、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生产矿三方的共同努力,正确处理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及企业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工学结合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理论学习和工作训练两者缺一不可。在理论学习中,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提高了文化素质,为掌握专业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工作训练中,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技巧和职业素质。理论学习与工作训练在任务和内容上存在着明确的分工。为了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集团公司工资处、各生产矿和职业学院三家联合召开会议,制定了“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对各自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由职业学院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实施课程改革,选派学院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工程师,进行理论教学;由企业实施教学管理,并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制定结合生产实际的实习训练计划,双方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教育局面。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职工。工学结合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工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但是,在校企合作中,经常存在对双重身份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如个别企业从经济利益出发,把受教育者当作廉价劳动力,忽视他们的专业理论学习;学生因学院能够保证就业并获得相应的学历文凭而只重视专业理论学习,轻视生产实践。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平职学院、平煤集团、生产矿三方经过协商,签订了《协议书》,明确了职责。规定受教育者在校学习期间的身份是学生,应遵守学院的一切规章制度,参与学院的各项活动;生产实习期间,是企业员工,必须遵守企业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在待遇上,企业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同工同酬,学生每月可以获得600~2000元工资,解决了学生的生活问题,减轻了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负担;在安全方面,出现事故时,根据平煤集团(2005)76号文件规定比照工伤进行处理,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