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浅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点及要求

作者:欧阳恩剑




  (三)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技能化、特色化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就业本领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存在较大差异,创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各地的高职院校针对区域人才培养需求,探索出了一些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如“2﹢1”、“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等等,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高职院校还要继续加大科研力度,创造更多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才培养的需求。
  人才的技能型特点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异军突起的法宝,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人才质量的优劣。学校在规划学生的质量形成轨迹时,应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细化人才质量技能化标准,强化实现措施,并以此指导办学。同时要注重培养人才的特色。从某种角度讲,学校培养的人才也是一种社会商品,而特色属性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畅销商品”的重要属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要树立“培才育人,技能至上,力争特色,质量第一”的办学方针,以此指导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四)学校管理创新化、科学化,教师队伍“两栖”化、“双师”化
  高职院校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行政与后勤三大部分。在教学、行政、后勤三项工作中,教学是中心,行政与后勤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管理对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大多由中专、职业学校、成人高校等合并而成,加之学校在短时期内经历转制升格、扩招扩建,使得管理严重脱节,管理水平远远跟不上学校前进的步伐,诸如管理人员短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院系两级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不一而足,导致效率低下,管理混乱,严重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管理水平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在内涵式发展进程中,学校要从管理体制入手,根据学校实际,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科学划分职能部门职责,实现管理的创新化、科学化、制度化与民主化,以达到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科学民主、灵活高效”。
  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条件。要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学生,必须有知识渊博、技能娴熟、经验丰富的教师。高职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高职院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双师”化、“两栖”化无疑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重素质教师。“两栖”化教师就是在学校能得心应手地教育学生,在相关企业能熟练地操作相关业务的教师。高职教育的定位决定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应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支持教师到企业,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学习和实践,提高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一支知识、技能水平较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尽快解决师资队伍数量缺乏、学历层次偏低及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加强对“教学名师”的培养和政策倾斜,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教学研究项目化,校园文化大众化、丰富化
  教学研究与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核,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薄弱环节。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与校园文化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设立教学研究基金,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学校除了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外,更要鼓励教师立足本校,围绕教育思想观念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评价、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模式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应结合校情,确定教学研究阶段化目标,科学规划并实行项目化管理,集中精兵强将,争取重点突破,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发展,使科研成果能够真正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班级墙报等宣传途径,向学生宣传国内外成功者的创业经历,聘请企业家、工程师到学校做报告,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文化的大众化。还要成立各种社团,开展文艺、体育、科技、专业技能等各类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校园文化的丰富化,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保德,康思琦,李桂霞.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17):12.
  [2]郭汾阳.何谓“大学”[J].出版参考,2006,(2):30-31.
  [3]洪志杰.交通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0.
  作者简介:
  欧阳恩剑(1973—),男,湖南隆回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民商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