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浅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点及要求

作者:欧阳恩剑




  摘要: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追求学校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是学校“质”的飞跃,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掀起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高等教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也抓住历史机遇高歌猛进,其数量、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091所,招生人数达248万,在校生数达713万,分别占高等教育的60.9%、51.2%和47%,比1998年分别增加了1.5倍、3.6倍和5.1倍。然而,以扩大规模为主旨的高职院校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引起了教育部门与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必须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调整思路,从规模数量的扩张尽快转向质量效益的提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道路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内涵式发展的内涵
  
  高职院校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外延式发展,另一种是内涵式发展。
  外延式发展是指高职院校外延的不断扩张,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办学实力的增强,是学校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实质是“量”的扩张。外延式发展首先表现在扩大招生规模,其次是增加教育资金投入、扩大教师队伍、拓展校园面积、改善教学设施等。外延式发展追求的目标是“大而全”。
  内涵式发展是指学校在硬件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管理与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使学校的质量、水平、效率、效益以及办学传统、管理文化等内核得以改进,其实质是“质”的飞跃。内涵式发展的主要表现首先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其次是学校规模适度,专业设置合理,文化底蕴增强,办出特色,形成品牌等。内涵式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特而精”。假如将外延式发展比喻为“长胖”的话,那么内涵式发展就是“长壮”。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改变形象”,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脱胎换骨”。内涵式发展是量的科学发展,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内涵式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内涵式发展是以追求学校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以追求数量和规模为目标不同,内涵式发展追求的是学校整体效益的提高,通过内涵式建设,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取舍、充分利用,使学校的各种现有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学校效益的最大化。借用经济学上的说法就是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其次,内涵式发展是外在压力与内在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职院校单纯的数量扩张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只能称作盲目繁殖,到一定阶段,必然被淘汰。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立足,就要经得起市场竞争的考验,赢得社会与学生的认可。市场、社会、学生和家长等因素共同要求高职院校摈弃外延式发展的道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同时,高职院校既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基地,又承担着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全”,而要“求特求精”,要抛弃短期行为,办出特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内涵式发展。
  再次,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高职院校全面、深入、持久地为之努力。学校个性、品牌特色是校园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在内涵式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应注意面向地方经济发展、融入地方建设,不断创新,坚定不移地坚持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一)办学理念特色化、个性化,学校定位实际化、准确化
  办学理念决定学校发展,也决定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起点与归宿虽有不同,但都必须秉承崇高的大学理念。因为,大学之大,不在校园之大,不在楼宇之高,其大首先在于精神之大,其高首先在于品位之高,在于至高至大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与人类精神。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不能忽视精神文化的内涵,在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更新观念,以开放、宽容、理性、创新的胸襟和精神,秉承学术自由、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把学校建设成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开放的现代大学。
  除了秉承相同的大学理念外,在办学理念上要追求自己的特色,以个性创特色,以特色求质量,以质量促发展。学校发展要注意扬长避短,调适自我,增创特色,超越自我。当前,高职院校都在追求综合化目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学校综合到什么程度,则需要认真考虑,千万不能让“综合”淹没特色。综合化绝不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职业院校的生存之道在于“专与特”,而非“大而全”。
  在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后,还要给学校准确定位。教育部长周济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科学和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因为科学、正确、合理的定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因此,在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要给学校准确定位,以获得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办学定位是指高校为了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实现自身的教育理念,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遵循客观规律,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发展策略的活动。学校定位要从实际出发,即要从学校的历史传统、自身实力和资源、学校个性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对学校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准确定位,指引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专业设置市场化、品牌化,课程安排合理化、实用化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是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科学的专业体系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构建内涵式发展框架是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基石和平台。专业作为组成学校的基本单元,是学校发展的重心,专业的强弱代表着学校的强弱,专业的特色代表着学校的特色。高职院校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在增加与建设新专业的同时,不断地改造老专业,为专业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高新技术应用、所需人才规格的变化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使高新技术及时通过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对学校的相关优势专业加大投入力度,争创名牌专业,以扩大影响,争取使之成为学校的“拳头产品”。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由“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课程设置合理化是指高职课程设置应符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合理划分理论课与实训课、实习课的比例,强调理论以“够用”为限,加大实训实习课的比例,使理论与实践之比由原来的6∶4调整到5∶5或4∶6,以达到“基础深化、知识广化、能力强化”的目标。课程设置还要注意实用化的要求,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一定要强调实用,即该课程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坚决杜绝因师设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