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个性化发展策略

作者:高文峻




  西部地区经济开放程度不高,高职教育不发达,高等教育资源欠缺,当地的年轻人既渴望与经济发达地区交流,又渴望能有受教育的机会。面对这样的需求,西安翻译学院应运而生。从2000年建校至今,短短六七年时间发展迅速,成果巨大,现已形成30000名在校生的办学规模。学院采取的策略是向学生提供“输出性教育服务”,避开了西部地区就业市场逼仄的劣势,使毕业生到东部急需高级技能人才的地区就业,满足了学生与用人企业的需求,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绩。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处理好的两组关系
  
  一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学校外延的不断扩展,包括投资数量上的增加、校园面积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表现,可以为学校增强竞争力打好基础、创造机会,但一味地实行外延扩展,不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外延发展也可能成为内涵建设的隐患,甚至有可能使学校的发展步入恶性循环的局面。因此,不能以教学质量受到削弱为代价进行办学规模的扩张,否则就会违背良好的初衷,甚至会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在处理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时,应使外延拓展与内涵充实相结合,使办学规模扩张与教学质量提高相结合。
  二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专业教育的个性要通过全面、扎实的通识教育来彰显,否则便是畸形的个性。两者应该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任何一方不可偏废。关于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已有充分认识,此处无须赘言。而对于为何要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问题,仍有必要加以探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认为:“由于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与综合性大学相比人文氛围较弱,以至于出现了通识教育的‘盲点’。在当前形势下,高职教育比普通教育更加需要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也可以理解为非专业教育、人性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及思维方法教育。高职院校是否应开设大量的人文必修、选修课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是不必要的。因为这种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互相渗透、互为支持的,并不需要额外开设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除了必要的人文学科外,通识教育主要应通过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自然而然地渗透加以实现。要向学生指出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要深刻、形象地说明只有技术但职业素质不足的劳动者是难以成功立足职场的。一项对全国26所高职院校987名教师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最重要的职业人文素质分别为诚信、责任心、敬业以及团结合作、创新等等。
  笔者通过对实践与理论的反思发现,只有“通专结合”才能够为实现高职院校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内涵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与坚实的生长基础,在此基础上,内涵建设的个性化发展策略才能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2-3.
  [2]陈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7,(3):87.
  [3]刘家枢.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特点分析[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7-05-10.
  [4]钱兴,张春平.准确把握内涵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OL].中国高等教育网,2007-05-10.
  [5]黄乃文.高职院校多校区管理策略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45-46.
  [6]周晓辉,等.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7,(3):32-33.
  [7]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教探索,2007,(5):57.
  作者简介:
  高文峻(1973—),男,海南文昌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英语、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