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个性化发展策略

作者:高文峻




  摘要: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主力军。由于高职院校校情不一,在进行内涵建设时,既要考虑共性目标,也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校情的个性化发展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挖掘出各自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个性化发展策略;通识教育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总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经历了数量上的大发展后,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到2003年已有约1470所,在校生占全国高校1900万在校生的57%,在2004年达到148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约70%,目前估计已超过1500所。在这样的背景下,质量建设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质量建设的关键需要从内涵建设入手,而内涵建设则应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校情的差异性
  
  我国的高职院校除了在学历层次、社会功能、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点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办学地区、办学基础、办学主体与办学规模等方面。
  首先,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言,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总体不足,高职教育资源也欠发达;中部及东北地区高职院校的基础已打好,人才培养模式也基本成型,但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建设起步早,已完成资源整合与校区建设,而且规模大、面貌新、质量高、就业好。
  其次,办学基础参差不齐。职业技术学院在我国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2000年后成立的,其中办学基础较好的是那些具有多年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历史的院校,其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与高职院校的要求相近,在转变为高职院校后,其办学能力和经验不难应对专业和学生数量爆炸式增长的局面。而更多的高职院校来自对成人高校、职工大学甚至中职学校的改造与升级,其办学基础稍显薄弱。还有一类属于本科院校所办的二级高职学院,具有依靠母体学校声誉招生及获得母体学校兼职师资的便利,但与民办的高职院校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学校从无到有,办学基础与经验缺乏。
  再次,办学主体有差异。有省级、市级政府主办的,有行业、企业主办的,有民办的,也有中外合作举办的。
  最后,办学规模差异很大。规模小的只有一千多名在校学生,规模中等的有几千人,规模大的超过万人甚至达到三四万人。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共性目标
  
  高职院校的校情有差异,发展策略应体现差异性即个性,但不同高职院校采取个性化策略所要达到的内涵建设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即实现学校的良性发展,使学校师生、管理人员在发展中提升自我品质,共享发展带来的利益。所以不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指向的目标具有共性,而且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一定的目标规范。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内涵建设的直接目标是通过内涵发展,增强学校的办学质量意识,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内涵发展,加快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步伐,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即以狠抓教学和管理两方面工作的质量为中心,带动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这个共性目标是各高职院校采取个性化建设策略谋求自身发展的方向,是在良性竞争之后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东部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侧重点
  
  我国1500所左右的高职院校差异性颇大,所以内涵建设的策略亦应各有侧重。有学者指出,东部高职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其内涵建设应在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在“提升层次”上做出努力。提升层次有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是做好一切准备,等待申报本科层次学历授予单位的机会。有专家认为,建立健全高职教育办学体系是大势所趋。而要建立这样的体系,必须建立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次的学历结构。目前,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仅仅完成了第一步以数量增加、形成规模为特点的建设,优化结构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历授予权限还是专科。结合国外发达地区近三十年高职教育的发展轨迹,以及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研究生迅猛扩招的事实可以预计,我国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迟早会获得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的授予资格。
  第二,是提升办学思路与办学质量的层次,即在推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国际化视野以及深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等方面提高认识。
  
  内涵建设的个性化策略
  
  具体应采取哪些个性化策略要根据具体院校的实际校情而定,既要考虑共性目标,更要考虑所处地域、办学基础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因素。下面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基础较扎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实施大专教育。办学主体是行业办的公有形式,即同时得到广东农垦总局与省政府的扶持和关怀。办学规模较大,目前已有11000多名在校生,这项指标在广东省约70所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时,新建的北校区已投入使用,校园规模大为拓展,达到“一校三区”。
  笔者对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发展策略进行了一番审视,发现这些策略的思路基本与上述内涵建设的侧重点相契合。
  首先,在教育部于2005年将学院评定为优秀等级后,学院继续以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院校为工作重心,以评促建,全面提高学院各方面的工作水平,这是做好升本准备的扎实之举。即便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教育部门延续暂停升本的政策,学院把固本强基的工作做好总是有利无害、有备无患的。
  其次,继续扩大办学规模,更充分地利用学院累积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挖掘学院现有人才在教学与管理上的潜力。“一校三区”的管理注重树立“一个学校”的管理理念,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教学、统一财务”。
  再次,在国际化方面,在巩固现有项目的前提下,继续开发新的合作机会。学院与英国合办的BTEC项目经过几年的运转渐趋成熟,学生在假期赴德游学的实践也有望成为长期合作项目。在此基础上,学院近期又与英国博尔顿大学合作开展本科学历教育,开始派遣教师去国外进修,深化了学院的国际化程度。此外,院校间交流的开放性亦有所加强,不仅有香港、新加坡的高校来访,学院也派出代表团赴台湾等地进行访问交流。
  最后,廓清学科内涵,使专业划分更清晰,同时加强部分特色专业。如将政经系分解为人文艺术系与外语系,将管理系分解为管理工程系与商务系,这对于拓宽专业面、突出个性化专业具有积极意义。
  好的策略或是源于充分利用自身或周围的资源优势,或是源于准确洞察该校所在地区的需要。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充分利用了自身资金充足、处于外贸进出口重要港口的优势,重点开设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专业规划及建设做得比较全面,比较精深。又如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硬件条件不太理想,校园面积很小,该校能发展至今,不能不归因于能够充分利用周围人才资源优势的策略:学院利用地处广州五山高校区的地理条件,除录用少量专职教师外,主要聘请周围暨南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和研究生任教,在接送服务方面做得比较周到;聘请刚退休的老教师作为骨干兼课教师,保证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由这些老教师再介绍一部分在职教师和研究生兼课,这样组成的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是有保障的,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使学生能够安心地完成三年的学业。可见,瞄准地区性需求也能产生成功的策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