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索德拉图 敖淑清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缺乏科学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思路,缺乏有效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机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缺乏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开发思路,专业开发指向不够明确,专业开发与建设缺乏原则性和科学性,缺乏专业开发与建设的预警机制、参与机制和监控机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
  
  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物流产业兴起,国家有关物流行业产业政策出台,专业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的生产与发展以及企业物流管理已成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组成部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几乎所有具备基本条件的高职院校都在2001年之后陆续开发、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局面。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与建设不过几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专业开发与建设的管理制度,基本上仍沿用学科教育专业开发建设的方法与管理制度规范,不适合高职教育专业开发、建设、发展的需要,阻碍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科学发展与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与建设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思路,二是缺乏有效的专业开发建设机制。
  缺乏科学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思路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中,专业开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的发展相脱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尚未形成符合高职特点的专业开发思路。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与职业岗位变化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专业,而不能仅仅按照既定的专业目录设置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与现有物流管理职业岗位,并针对未来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许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只是通过对网络、新闻等二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或参考其他学校进行一些局部的企业调查,专业开发的依据主要是物流业对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没有真正对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2.专业开发指向不够明确。专业开发目标是指专业开发的指向与结果,这是专业开发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开发的指向是明确的,是为承担学科人才培养职能而设置的,专业开发指向学科领域,并以学科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高职教育专业开发的指向则不同,是为培养高技能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开发指向技术应用领域,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然而,目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开发没有明显的区别,专业开发指向物流管理的哪个职业技术应用领域并不十分清晰,缺乏对物流管理岗位的切实剖析,缺乏明确的针对职业技术应用领域与实际人才需求的专业开发指向。
  3.专业开发与建设缺乏原则性和科学性。相对于学科专业而言,技术专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高职专业开发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必须考虑市场规律的作用。但是,目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普遍缺乏原则性和科学性,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缺乏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敏锐洞察力,不是在对区域经济结构、物流产业结构和物流技术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专业,不适应物流产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与课程结构的速度不够迅速。许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仓促上马,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队伍诸方面缺乏保证专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第二,没有切实解决专业口径宽窄的问题。职业岗位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口径过窄的专业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职业迁徙或工作方向转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尚未形成通过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能力,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不同部门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特殊性进行专业开发建设的思路,尚未形成以宽口径专业为平台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的思路。第三,没有形成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高职教育灵活性的专业开发建设思路。第四,没有形成与科技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思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建设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缺乏有效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机制在高职教育的政策环境方面,缺乏专业开发建设的预警机制,没有形成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参与机制,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难以保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缺乏预警机制。高职教育专业开发与建设根据市场变化对专业进行“预前设计”、“预后诊断”和及时调整,建立完善的专业预警机制十分重要。政府、劳动和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相应对策的研究机构,对市场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没有年度的和中长期的预报机制。高职专业开发与建设缺乏预警数据支持,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新兴专业,物流产业与岗位的边界模糊,物流产业的结构不够清晰,更需要根据政府和相关部门准确、可靠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指向与专业发展思路。
  2.缺乏参与机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参与制度和机制,既缺乏企业界的参与,也缺乏研究决策人员的参与。在专业开发与建设中主要依靠专业建设人员和主管领导,虽然强调企业界的参与,但是实际很少能够真正实现。同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缺乏科研部门和学术界的参与,专业的内涵与外延不够清晰,缺乏科学性,专业口径很难做到宽窄有度,课程结构缺乏科学性,这些规范性工作,都离不开学术界的参与和合作。因此,在强调企业界参与的同时更需要注重科研部门与学术界的参与。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中丢弃产学研当中的“研”字(包括丢掉教研),只强调企业参与,抛弃研究决策人员的参与,就难以保证专业开发与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
  3.缺乏监控机制。目前我国高职专业开发与建设只是学校的事情,缺乏有效的政府监控机制,只有国家专业建设目录,并且专业目录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尚未形成真正有效的国家层面的专业开发与建设的引导和监管专门机构,也没有地方层面的专业开发与建设的专门机构。现行的高职教育水平评估只是事后评估与评价,对专业开发与建设缺乏事前、事中的引导和管理监控,缺乏全过程的引导和监控机制。这种状况必然影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发与建设。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对策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与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协调努力。学校层面在明确专业开发与建设思路的基础上,应建立完善的专业开发与建设程序;教育主管部门与政府应建立专业开发与建设的信息资源系统和完善的机制,引导高职专业的开发与建设。
  明确专业建设思路针对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方式,高职院校及其基层单位应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的思路,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规范、科学、合理的专业开发制度和程序。专业开发与建设的实施单位要真正确立根据地方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产业结构、物流管理岗位的状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资格与标准为依据、以区域物流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思路。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根据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管理岗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建设专业,专业设置要满足物流市场和物流技术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规格提出的要求,要适应物流企业、企业物流及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