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

作者:罗 斌 罗凤姿 魏 明




  摘要:针对新时期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总结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规律
  
  建设创新型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大学以新的责任与使命。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不同层面的人才,但无论培养何种人才,都必须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以适应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在精通单项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终身学习及跨学科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力,在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时,既能够遵循技能传承的一般规律,又能对所见所闻加以甄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规律。
  
  影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因素
  
  知识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不存在离开知识的所谓创造,也不存在能够脱离知识而单纯存在的创造能力,创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重新组合与转换。同时,知识的积累能促进人们创新能力的强化。一个人头脑里知识储备越多,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可能性越大。但也不意味着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人的知识能否有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主要不在于拥有知识信息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形成一个基础雄厚、布局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巩固性这三个特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前,虽然受教育年限较长,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主要精力基本集中在考试科目上,无暇顾及其他知识的学习与拓宽知识面。同时,高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普遍较浅。进入大学后,如果专业划分过窄,势必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很难适应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要求。
  心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高考失败的阴影在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迅速挥去,从而导致不能很快地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在学习上缺乏奋斗目标和动力,所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生活环境的变化等等,给每个高职学生带来学习、生活、交往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易产生茫然、不安、苦闷、失落和孤独等不良情绪。有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身心迅速发生变化,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渴望获得知识,希望得到尊重,谋求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然而由于缺乏生活历练和独立生活能力,更因交往能力的欠缺而产生害羞、恐惧、自卑等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依赖长者或自我封闭的倾向。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更是因为经济窘迫,易引发自卑、孤僻倾向,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内向、孤僻、不合群甚至敌对的情绪,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心理健康与创造性思维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新的思维视角能引发快乐,而旧的思维定势则会导致痛苦,许多科学试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辩证的角度看,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和错误,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看,所谓缺点和错误只是某些人从某种角度得到的印象,如果换一个人或换一个视角,则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印象。
  创新意识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得到了师生的普遍重视,但是从高职学生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创新意识薄弱。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既没有与生俱来的良好天赋,又不具备超常的聪明才智,因此创新与创新活动与自己无关。这就导致高职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能力、素质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简单地把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等同起来。同时,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而缺乏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影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在因素
  
  社会背景社会背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沉淀了深厚的封建文化传统,其中一些传统文化观念不利于创新。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磨灭了人们的进取心和冒险精神,提倡尊奉旧制,崇拜权威,淹没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道家则提倡安贫乐道,无为而治,把个体精神上的追求看成是非摒弃不可的理念,要求知足、守成,消磨了个体的成就动机。
  教育体制在封闭的教育体制下,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学活动形成读书、考试、升学、毕业的僵死结构,教学内容与手段陈旧,缺乏人文陶冶,重理工教育,轻人文教育,专业教育面过窄,忽视知识的整体性,功利导向过强,共性制约过重,不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大力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其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不高。教师本身缺乏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高职院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使得学生片面追求分数成绩,忽视了其他能力,也导致动手能力与实践活动能力较差。
  教师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导作用。创新教育的各种途径与措施都需要教师去落实,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开展多种多样的卓有成效的创新教育活动。一般而言,创新观念较强的教师,较易发现创造力较强的学生,能够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有人统计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师承关系,发现半数以上获奖者曾经接受过高明教师的指导,接受过高明教师指导的人,其获奖时间比跟随一般教师学习的人平均要提前7年。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分析影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因素,从教育外部看,主要来自固有的文化传统,突出地表现为偏重“中庸”的思维方式;从教育内部看,主要来自教育体制、教育目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剔弊理纷,掌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规律。
  要构建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氛围和环境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把受教育者简单地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当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主体。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高职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要针对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可通过组织分级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课外活动,并将其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以加强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及能力为前提,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舆论宣传,创造出人人想创新、奋发向上的舆论氛围。学校的科研与教务管理部门及学生处、团委可建立学生创新活动领导小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外科技制作、调研及相应的竞赛、展示活动。学校要给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资金上的支持,如开放实验室、机房、实习场所,建立学生创新基金,实施大学生创新奖励制度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