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运用整合营销理论构建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李乐锋 张永武




  (二)业务操作层
  这一层次是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与企业签订的人才培养合同为依据,对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按照“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传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一整套从形式到内容保证“订单”教育顺利实施的管理体制。(1)由二级院系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实体,实行“三级建制,二级管理,系为实体”。学校主要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二级院系负责全部实践教学活动的统筹和组织,教研室和实验、实训中心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管理。(2)在学院二级院系中,除建立一般的实验、实训中心外,还要设立生产工厂和研究所。这些生产工厂、研究所与实验、实训中心共同组成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生产工厂接纳学生和教师顶岗工作,研究所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开发。(3)建立适应“订单式”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要对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向、范围等进行论证和指导;二是系级专业指导委员会,侧重于对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的论证和指导,以及各个项目之间的协调和教学资源的统筹;三是项目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这种组织体系的特点是校企合一,信息沟通快速,能有效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是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无法做到的。
  建立一支“三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订单”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直接挂钩,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主线。而持有教师资格证、专业资格证、职业指导资格证的“三师型”师资是实现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保证。“三师型”教师应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这对现有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从重点讲授为什么、怎么办等纯理论问题转变为重点讲授怎么做、会不会做等实践问题。
  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大学学业后期前移至学业早期,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步设计一是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教师就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素质选择“订单”所属的专业;二是在学生入学后,以“订单”为主线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并在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模式;三是把好“出口”关,做好毕业生各种证书考试、考核与审核工作。逐步将就业指导从传统的阶段性工作变为自觉的常规性工作,实现招生、教学、科研、实习、就业一条龙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从而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课程与岗位“零距离”,招生与就业“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傅志明.福斯特与巴洛克论战对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2](英)M·布劳格.教育经济学导论[M].韩云,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李乐锋(1960—),男,山东高密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
  张永武(1969—),男,山东诸城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