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试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的选择

作者:雷裕祯




  摘要: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应从职业教育的特征与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出发,探索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青年教师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师资不足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随着大批青年教师走进高职院校,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而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能力素质与职业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自身发展。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之尽快成长为成熟合格的专任教师,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具有十分明显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基本特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教育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技术、面向应用、面向市场,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上,要从职业或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十分注重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及时融入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实现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的和谐统一。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或任务模块为载体的教学组织模式,重视学生专业学习环境、社会实践环境与职业工作环境的协调配合,强调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具体性与实践教学的直接性、实用性的紧密结合,把教学过程的现场感、真实性、职业性作为检验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合理性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的这些特征对青年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职业道德具体化。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不仅需要把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化的职业道德转化为具体的道德实践——以自己的职业行为体现职业道德的标准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规范化职业行为树立典范。二是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准确把握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熟练掌握并能恰当应用适应高职教育特征要求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三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深化、适用性转化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强化。通过继续学习,青年教师要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专业理论,掌握所学专业、所任课程的较为系统完整并具有前沿性的专业知识,并且能根据职业教育特征的要求,进行有效的专业知识的整合优化与适度转化,形成满足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要特别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强化。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青年教师,缺乏职业能力训练,专业实践能力相对薄弱,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努力尽快改变这一状况。
  高职教育对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和专业能力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一方面需要青年教师正视自我,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使自己尽快成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促使青年教师尽快走向成熟。就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一些高职院校采取的措施得当,成效显著,造就了一批能挑大梁的青年教学骨干。但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培养重视不够或措施不力,收效甚微。高职院校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学历、轻能力。高职院校普遍实施了“硕士化”工程,以“硕士”、“博士”为取向的学历性培养较多,一些学院甚至要求40岁以下的所有教师都要具备硕士学历,以此提升学院的“硕士率”,而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则缺乏考核与评估。高职教育需要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但高学历并非一定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学历高不等于能力强,高学历与专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相背离的现象并不鲜见,硕士生、博士生在专业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上不如高职生的情况也并不奇怪。高职教育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行业企业技术、工艺和方法,具有较强职业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才真正是高职院校需要的“稀缺资源”。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其竭力追求华而不实的“高学历”,不如想方设法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这种倾向的直接结果是青年教师上得了讲台,却进不了实验实训室,实践技能弱,实践教学能力差。三是重学校培养、轻企业锻炼。高职院校一般选择将青年教师送到本科院校或在本校内部培养,但往往受到本科院校或本校内部教育教学资源、方法与环境的限制,难以达到提升能力与素质的目标。俗话说:“院子里训不出千里马”。企业生产第一线是广阔的“赛马场”,只有在那里,好“马”才能真正找到“奔腾”的感觉。四是重课堂组织、轻目标引导。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模式,仍在培养青年教师中得到广泛重视,表现为注重课程教学过程的组织协调与教学环节、影响要素的系统把握,注重课堂教学组织过程的各种细节、技巧与教学任务的最终完成,并将其作为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的基本内容。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目标的引导以及知识和能力的项目带动,进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则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因此,青年教师掌握了为教学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却偏离了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目标,忽视了教育教学的实质内涵,难以把握职业教育教学的精髓所在。此外,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整体规划不足,短期行为较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较普遍;培训渠道不宽,传统培训较多;一些必要的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简单粗糙,缺乏人本关怀,缺乏激励与挑战,使青年教师过早地步入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工作循环之中,逐渐丧失了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这对青年教师的发展十分不利。
  
  青年教师培养的途径
  
  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学院的现实与发展战略出发,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学院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质量,确保教师经过一定培养后专业知识更厚实,专业能力更强,教学方法更娴熟,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要注意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学历提升与能力提高相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锻炼相结合,通过多样化、动态化、实效化的培养途径,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成为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
  导师制即学院选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风师德良好的教师对青年教师从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实践技能、师德教风等各方面进行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抓好如下几个重要环节:一是选好导师。导师应是在思想品德、教科研水平、管理经验、工作能力等方面可为榜样的教师。二是培养内容。从青年教师的思想品德到专业能力,从教学到科研,从一般行为习惯到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从为人处事到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均应纳入导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范围。既要注重宏观指导,如促使青年教师把握职业教育教学基本特征、发展趋势与一般规律,了解职业教育基本政策、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等,又要注重微观落实,使青年教师掌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学生就业与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具体细节、工作要求及内在关系,如指导新教师写好第一份教案,上好第一节课,指导好第一次实习(训),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开好第一次班会,做好与学生的第一次交流等。三是培养方式。可采取相互听课、观摩、现场指导、讨论交流、写教学日记、课题合作等方式,建立导师与被指导教师紧密合作的工作体系。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对青年教师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统一规范性培养,对特殊性的要求采取特定方式进行培养,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建立考核体系。应实行学院考核导师、系部与导师考核青年教师的二级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导师和青年教师各自的业绩档案。当导师与学院认为某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达到了相应标准后,则不再安排导师与其结对培养,改由学院职能部门根据相关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正常的监督管理。
  

[2]